楊滄浪勃然大怒,心覺這渾小子越來越不學好,越練越回頭,但“春秋一劍”邵漢
霄終記得關貧賤兩年前的大展神威,於是圈下了他的名字,他便成了“下山”的“俠少”
之一。
這其中“吟哦五子”中的三師兄“詩經一劍”祝光明倒很是贊成。他稍通相理:他
一直有一種感覺,這貌不驚人、長得不高的小個子,雖然功力未足,便龍行虎步,已隱
然有宗師之風。
“下山”是青城派的大事。
如果“十年寒窗苦讀”是為了“京試”的話,“下山”便是青城派弟子上山十年練
武的“赴京應試”。
惟有先“下山”,才有希望在“武學功術院”中得題名,惟有在“武學功術院”中
獲人讚許,才有望在“振眉師牆”上露面。如果說人“武學功術院”是等於是中了“秀
才”的話,能上“振眉師牆”,則是人了“御試”,一旦成為“牆主”,就等於是中了
狀元了。
這名利雙收,而且威震天下,名動八表的事,哪個學武的人不想,哪個習武的人不
望!
青城派之所以遣弟子下山,是要他們自己闖出一些好名,以獲得武林前輩的賞識,
保薦他們能入“武學功術院”,總之,進入這“武學功術院”的子弟愈多,青城派的基
業就越是穩實!
別的門派,何嘗不是這樣。
所以這一陣子,自各門各派出來的“俠少”也真不少,他們紛紛製造令人注目的事
件,有時不惜相互火併了起來,引起武林中人或江湖人物的非議與不齒。
他們下山來,要做的事,當然是“行俠仗義。”
“替天行道”——一直是這班少俠要成為“俠少”的職志。
青城派這次精挑細選,挑出一十三人作為青城派第十三代弟子代表,實在是十分審
慎的。
青城一百二十四名弟子中,只選出一十三人,這是何等嚴苛的數字!“吟哦五子”
之中,二師父“尚書一劍”魏消閒的弟子,經過選拔甄試後,只有兩名被選中,三師父
“詩經一劍”祝光明,門下僅有三人選中,五師父“楚辭一劍”文徵常,則只有他兒子
和一名弟子被選入,大師兄“春秋一劍”為避嫌,也只選中他門下一人,便是徐虛懷。
但這次四師父“禮樂一劍”楊滄浪卻光榮萬分,因他門下弟子中,被選中的居然足
足有五人,便是牛重山、蓋勝豪、壽英、騰起義,還有便是關貧賤。
“春秋一劍”邵漢霄曾說了一番義正辭嚴的話,來勉勵這一群即將闖蕩江湖去的未
來“俠少”。
“你們這番出去,要作的是,不要忘了,‘江湖道義’四字。所作所為,好的
也罷,壞的也罷,都是替‘青城派’作的,所以千萬不要折辱了‘青城’二字。記
住,不要貪玩,更不要貪功,把這番‘下山’,當作了體驗磨練,而不是求名求利”
事後,關貧賤等師兄弟五人回到了師父身邊,楊滄浪帶著三分酒氣七分興奮,叮嚀
他們直到東方大白。
“你們不管如何,一定要為我爭一口氣回來!”
天方破曉,這一十三人,便整裝待發。
每一個人心中都是欣悅的,可心情是忐忑的,他們都想下山後有一番“驚天動地”
的而且也是“行俠仗義”的行為,以揚名聲、顯父母、榮師門!
十三個人,分作兩組。
一組六人,一組七個人
他們約定在六月六的炎夏,在淮北“振眉師牆”下相見。
——那時候再看誰上了牆,誰只是牆下的觀客。
他們都雄心勃勃。分兩組是為了要使“青城派”的名望,不至侷限於一隅,分兩組
人來行事,看哪一級人博得武林人的稱譽!
他們六人組是向北而去,七人組的則是赴東遠行;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楊滄
浪的五個徒弟,便是跟二師父魏消閒的兩個徒弟結伴而行。
這後來又有一個改動:徐大善人愛子心切,既聞兩子皆被選人“俠少”行列中,自
然大喜過望,但也希望小兒子能跟著大兒子,好有個照應。“吟哦五子”當然答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