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聚集一處商議過如何處置他,柳笙在那時說出了他之前做過的惡事。
這種推斷貌似合情合理,卻並不適用於所有人,柳笙的俗氣沒有那麼重,如果他真的那麼膚淺,也不可能憋到現在才說出此事,發現真相之後早就開始嚷嚷了。根據他對柳笙性情的瞭解,這第一種最合理的解釋應當排除。
排除了合理的解釋,就只剩下一個他不願相信的可能,那就是柳笙挑選這個緊要關頭向僧人洩露此事乃是為了集合道佛兩方的力量置他於死地。
俗人可能會做出你罵我一句,我殺你全家。你搶我老婆,我吐你口水諸如此類前因和後果不對等的事情,但是道士不會,道士心中都有一杆稱,道士做事前因和後果是對應均衡的。僅僅因為對方欺瞞了你,害得你跑白了一趟晉國就要害死跟自己同門學藝的師兄弟,這種事情不可能出現在道士身上,哪怕柳笙出了山門之後心性產生了偏差,其衡量輕重的標準也不會變化這麼大。
如此一來問題就出現了,柳笙心中那桿秤為什麼出現了傾斜,在此之前二人的關係一直很好,老五在建康遇難時柳笙是前去救援了的,二人之間的交情好比一隻羊,之前的誤會只能算是一隻雞,雞的分量遠遠沒有羊重,除非在雞的稱盤裡出現了另外一個隱形的東西,這個隱形的東西分量很重,重到柳笙不顧同門之誼也要除掉他。
九龍鼎!
莫問心中浮現出了那隻三足小鼎的模樣,在赤陽子追詢他的時候,他曾經推算過殺人兇手的來歷,根據絕情子的死亡時間他推算出了兇手是自趙國趕到勼城的,當時他曾經懷疑是與他一起爭奪國師之位的那些落選者趁機陷害,現在看來他當日想錯了,這個聽到風聲趕到勼城殺掉絕情子,搶走九龍鼎的人應該是柳笙,柳笙一直住在太子府,太子主管太尉府,各地的探子以海東青傳回的訊息都會傳到主管軍事的太尉府裡,柳笙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訊息。
柳笙知道他劍鞘裡放的是黑刀,柳笙有毀掉紫氣道人魂魄的能力,柳笙可以幻化成任何人的樣貌,可以輕易靠近絕情子而不受到懷疑,但他不擅長用刀,一刀並未殺死絕情子,而他本身也已經突破紫氣,憑藉追風鬼步,絕情子哪怕有所察覺,也躲不過他的第二刀。
“莫問,你想好了沒有?快快認罪伏法,休要無故拖延。”莫問長時間的站立令得已經完成合圍之勢的僧尼很是不耐。
“三位僧人都是何人,與何處寺院主事?”莫問隨口敷衍。雖然已經理順了思緒,他仍然需要旁證來鞏固自己的推斷,眾人下山已經將近七個年頭了,下山之後他雖然與柳笙有過幾次接觸,時間卻並不長,很難透過那幾次接觸為柳笙的性情定位,只能回憶在無量山的一些事情。
柳笙看似和善平庸,實則屬於陰柔深思的那類人,最為明顯的一次是七人爭奪趙真人的天狼毫,他清楚的記得自己得到天狼毫之後其他六人的神情,阿九面帶微笑,千歲對天狼毫壓根兒就沒興趣,百里狂風替他高興,夜逍遙面露遺憾,劉少卿是皺著眉頭的,柳笙當時面上帶著疑惑。
其他幾個人的表情他都讀得懂,唯獨柳笙的表情他不明白,他得到了天狼毫,柳笙面露疑惑是什麼意思,疑惑代表著什麼?現在看來柳笙當時應該是沒有弄清楚為什麼別人無法將趙真人的魂魄逼出,偏偏他的符咒一到,趙真人立刻躺屍。
但是面露疑惑這並不表示柳笙蠢笨,而是表明此人心細,柳笙繞過了顯而易見的真相,在思考潛藏的原因。等到他深思過後明白此事沒有更深的原因只是趙真人偏心之後,他是何種反應就沒人知道了。
想到此處,莫問冷笑搖頭,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修道中人倒是不喜金錢,但修行中人也有喜歡的東西,同門學藝,他與阿九煉製的丹藥比其他同門要好上太多,為什麼,因為他們有好的丹鼎而其他人沒有。同門學藝,他名滿天下之時其他人還沒有渡過天劫,為什麼,因為他有天狼毫而其他人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人生出嫉妒之心在所難免,這是不受理智約束的情緒。另外阿九的一些舉動也將其他人這種嫉妒情緒加重了,阿九得了玉玲瓏的煉丹神器,所煉補氣丹藥都給了他,從未分贈其他人,哪怕夜逍遙過去索要,阿九都不曾給予,這一舉動所蘊含的親近遠疏意味太明顯了,其他人心裡自然不會舒服。
冷笑過後,莫問收回思緒環視左右,他先前一直不想殺人,但是一旦殺了人之後心中也就沒有了顧慮,以己推人,柳笙也應該是這種心理,柳笙搶了九龍鼎嫁禍給他已經是做了壞事,既然已經做了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