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去看看吧”
順著臺階貓腰走下去,盡是七拐八彎的坑道。先是來到第一層,這裡是臥室、廚房、餐廳、酒窖和馬廄。
“這裡沒什麼奇怪的,和剛剛那座地下城差不都的感覺,我們往下走吧”蘇蔓看了一下之後說道。想來如果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應該也不會放在這麼靠上的地方。
眾人來到第二層,這裡是設有聖壇的教堂,之後又到了第三層和第四層,分別是洗禮堂、教會學校、避難所和軍械庫。而底層則是儲水庫。
不過在這各層之間的通道口,都發現安放著一個直徑一米多的圓石盤。
據圓石盤旁邊牌子的介紹,這些圓石盤就是一道一道的石門,這種防範敵人的圓盤形石門的石質非常堅硬,並非當地所產的凝灰石。這是地下城特有的安全裝置。如有人來襲,只要扳動暗設的機關,石盤就會自動將洞口封住。這有點像華夏國很久以前戰爭時期挖掘的地道的“翻口”。
地下通道每一層的入口都用一塊巨大的石門堵住,以防外面的入侵者進入,裡面的住戶則可以透過地道在各層之間自由出入而不被人發覺。在地下城內,人工開鑿的石梯抬頭可見,每層之間都以石梯相連。地下城的古代居民很注意相互傳遞資訊,牆上鑿有通話孔。這裡甚至還有學校,教室中間的講臺及兩排課桌都是以原石鑿成。
地下城的通風設施設計也很完美,在地下城中心有通氣孔與地面相連,通風道在地下城密如蛛網,兩壁上人工開鑿的鑿痕也清晰可見。從地面到底層,開掘的這些個孔道,讓空氣可以順暢地流通,所以眾人即使在下層的洞中也絲毫沒有感受到憋氣。
這座地下城規模還是相當宏大的,介紹上說共有1200間石頭小房子。雖然小隊眾人沒有挨間去數,但是從中間穿行的時候,大致也可以感受到。
唯一的缺點就是其迂迴曲折的走廊,這些走廊又低又窄,不知道是因為當時的人個子普遍比較矮還是因為這樣可以更加牢固支撐上層。總之在這裡面,眾人需要彎腰才能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