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的傢伙,但是有明治時期的勝利經驗,如果能夠有效借用天皇的名義,對於奪權是大有好處的。
對於永田鐵山的叮囑,岡村寧次慢慢的答道:“這點我一定會盡力。”
小畑敏四郎擔心的卻是別的事情,“岡村君,就你所見,北一輝這個人能否為我們所用?”
岡村寧次慢慢的搖搖頭,“此人絕不可能為我們所用,他在中國太久,我只能說他已經更像是一箇中國人了。但是,北一輝此人的認識已經絕非普通日本人能比,卻是可惜了。”
“如果局面就這麼繼續下去,日本從明治時代的機會與國運就將完全消失。”永田鐵山斬釘截鐵的說道。與其他日本軍人不同,永田鐵山根本不吹吹噓什麼大和民族與什麼武士道精神,而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日本崛起的本質,“機會與國運”。
日本的崛起完全建立在中國衰弱的基礎上,加上歐美列強在遠東的爭奪,日本才能在這樣的局面下突然興盛起來。然而一個能夠保衛自己的中國將徹底粉碎日本的機會與國運,這點永田鐵山看得非常清楚。
岡村寧次這麼聰明的傢伙當然完全認同永田鐵山的觀點,他還是慢條斯理的說道:“我看北一輝的意思很明確,他想讓中日結盟。利用中國與歐美列強的衝突,為日本拓展更大的空間。我一點都不看好這種想法。中日之間絕對不可能存在平等的關係。我想諸君也絕對不會接受一個屈居中國之下的日本吧。”
其他兩人都很認真的點點頭,日本好不容易等到了當下的機會,然而人民黨的突然崛起完全打亂了日本原本的計劃。永田鐵山是日本陸軍部裡面公認的人才,陸大畢業後的永田鐵山,立即被分發到教育總監部,不久,他就嶄露頭角,主稿制定「軍隊教育令」。當時的教總本部長(和陸軍次官、參謀次長地位相等)本鄉房太郎中將,看到這位初出茅廬的永田中尉,竟然能夠擔當起籠罩全軍教育的劃時代的大方案,大感驚異,讚賞不置。
一九一三年,永田晉升大尉,自此十年之間,先後三度被派駐歐洲,為時六年。他是一個絕頂聰明而求知慾旺盛的人,加上德文基礎打得很好,當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密切注意戰況,同時對於各國戰略資源、工業水準、以及投入其人力、財力、物力、而發揮總體戰功能的總動員體制,有深入比較的研究。一九二零年,他向日本陸軍當局提出了一篇內容宏富的「國家總動員意見書」,被在大正後期到昭和初期兩度出任陸軍大臣的宇垣一成大將稱讚為比德國魯登道夫將軍的總體戰論更為精彩。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無視現實情況,人民黨扼制住中國沉淪趨勢之後,這份“國家總動員意見書”就成了一個笑話。即便以這個計劃所能動用的全日本的極限力量,也不過800萬軍隊。人民黨在和平時期就維持了規模高達550萬的常備軍。岡村寧次是中國通,他調查的結果更是令永田鐵山感到痛苦,中國軍隊兵役期三年,退役軍人有相當好的待遇。中國的預備役以及地方上的民兵組織,按照普通國家4%的戰爭動員比例,一旦中日發生全面戰爭,中國6億人口甚至可以動員起高達2400萬有過從軍經驗的部隊。僅僅數量就是日本的三倍。
永田鐵山不是傻瓜,他不會相信什麼一個日本士兵能夠敵對最少兩個中國軍人的鬼話。就算是中日之間能夠進行1:2的消耗戰,800萬日本軍隊全部死在中國,換取1600萬的中國軍人的生命,那麼中國手裡面還有800萬軍隊。日本死800萬精壯,不用中國主動攻打,日本只有不到6000萬人口的國家自身就崩潰掉了。
而人民黨展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強大的動員力,更有那種戰鬥到底的決心。永田鐵山、岡村寧次與小畑敏四郎之所以想建立強有力的天皇制,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國的影響。東亞國家更容易理解一個強勢領袖的概念,永田鐵山堅信,人民黨主席陳克君臨中國,這才是中國在這麼短時期內崛起的最大原因之一。強大的領袖自然能夠帶領一個國家走上正確的道路。以日本人的角度看中國的話,一旦陳克下達了戰鬥到最後一人的命令,中國軍隊就會把這個命令執行到底。日本與中國之間人口差距帶來的巨大劣勢,在這種無比堅強的決心面前完全暴露出來。
而且另一個問題則是陳克的年齡,這位中國的領袖太年輕了。1923年才43歲,比永田鐵山和岡村寧次大四歲,比小畑敏四郎大五歲。這樣的一個人至少還有20年的執政時間,如果像是前年才死掉的山縣有朋一樣能活到84歲,那麼他還能執掌40年的中國大權。儘管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