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3部分

盡全力。到了11月中旬,剿殺行動才初步告一段落。

“日本的反應太奇怪了。”穆虎三在軍部會議上提出了這個問題。其實18軍若是全面出擊,剿殺活動到11月初就能完成。但是18軍一來要監視困守瀋陽的日軍,還要防備增援的日軍突然出現,部隊出動效率並不高。

軍部的同志對此也是頗為疑惑,如果早知道日本的反應如此緩慢,18軍甚至可以與14軍彙集在一起進攻瀋陽。參謀長提出了一個看法,“難道日本人準備在冬天發動進攻麼?我們繳獲的滿鐵情報中,關於東北的天氣以及防寒、行軍的資料很多。和日軍相比,我們過冬的準備明顯不足。”

“零下三十幾度的天氣裡面作戰?小規模的奇襲戰倒是可以考慮,但是大規模的戰役,如果沒有非打不可的理由,這大冬天根本不是打仗的時候。”軍後勤處長剛忙完冬衣接收工作,聽了參謀長的話之後,他就忍不住反駁起來。軍委明顯決定讓18軍在這個冬天留在盤錦地區,所以趕在冬天之前,開始大量運輸過冬裝備到東北前線。

攻克河北之後,工農革命軍遇到了一件或許能夠稱為幸運的事情。北洋政府的功績之一,就是在河北實施了棉花商品化種植。而且還從美國進口了長絨棉種子。河北實施土改之後,為了提高農民購買力,河北省委大量收購河北的棉花,同時開辦了多個服裝廠。進軍東北的部隊出發時候還穿著夏裝,好歹在氣溫降到無法抵擋之前,把內部粘了厚厚羊毛的膠底皮靴,秋衣秋褲、護膝,帽子、毛線頭套、護腕、厚襪子,手套、棉大衣給運了上來。

後勤部門是最後一批換上這些裝備的,後勤處的必須懂得算術知識,所以大多數都是老根據地的同志。在故鄉的時候,他們11月也就是單衣外面加個外衣,哪裡經受過東北這等酷寒,想起在從所未見的酷寒下打仗,他實在是忍不住要發出異議。

雖然不知道日本會不會不要命的在大冬天打仗,後勤處長忍不住又補充了一句,“咱們中國人是人,日本人也是人啊。”

近期日本的軍事表現實在是異樣,參謀部的同志也猜不透日本人到底想做什麼。面對後勤處長的質疑,參謀長乾脆不再接腔。

所有的目光於是都落在了軍長穆虎三與政委身上。政委看上去不怎麼有精神,大家猜不透到底發生了什麼,政委自己倒是心知肚明。幾天前,他和穆虎三討論工作,起了爭執。結果政委被穆虎三給訓了,而且政委自己其實也承認自己的想法的確有問題。

這次宣傳炸燬鴨綠江大橋的兩位特級戰鬥英雄,部隊講述的不是他們如何不畏懼死亡,而是把重點放在“不完成任務,就會讓部隊造到更大損失。所以對這兩位戰鬥英雄而言,讓他們做出那樣無比勇敢行動的原因並不是要去送死,而是不顧一切代價去完成戰鬥任務。”

部隊裡面也有同志提出,不顧生死的去完成戰鬥任務的不僅僅是這兩位同志,為什麼其他同志都是一級戰鬥英雄,而這兩位同志卻獲得了特級戰鬥英雄的稱號。

部隊對此的解釋是,“我們投入戰鬥是為了完成戰鬥任務,那些犧牲的同志的確非常勇敢。這兩位犧牲的特級戰鬥英雄不僅勇敢,還完成了戰鬥任務,炸燬了鴨綠江大橋。這就是為什麼評功的時候,他們是特技戰鬥英雄,而其他犧牲的同志是一級戰鬥英雄。”

政委對這種解釋有些為難,畢竟工農革命軍是革命的軍隊,這種解釋會不會顯得太功利。

穆虎三對這種相當“小資”的觀點很是不屑。中高階指揮員培訓中,曾經很直白的講述過陳克對戰爭執行的觀點,“不管怎麼美化戰爭,從極為冷酷的角度來講,戰爭就是讓我方人員如何最有效去死!既然戰爭如此殘酷,我們就必須讓戰士更加明白戰爭的目的所在。每個人都是軍隊中的一員,所有工農革命軍的指戰員都是為了達成戰爭以及其他作戰的勝利。”

而政委在這件事情上明顯沒有弄明白這點,在戰場上有犧牲與倖存,有勝利或者失敗。判斷指戰員對部隊的貢獻,只有是否完成了戰鬥任務這一個標準。戰爭機器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勝,每一個指戰員都是這架戰爭機器的一員,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務,根本不存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麼一說。

好在政委對此事的異議僅僅是私下給穆虎三說過,穆虎三也沒有想對政委過多爭吵的打算。政委表示自己考慮角度有問題之後,穆虎三對此就不再提起。不過發現自己對戰爭的理解有比較大的錯誤,很是打擊了政委的情緒。

穆虎三也猜不透日本人到底想做什麼,以工農革命軍當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