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在亞洲的陸地上與中國的數百萬軍隊大戰一場。荷蘭是歐洲國家,這沒錯。只是荷蘭人全都給賣了,賣出來的那點子錢也根本不足以支撐一場數百萬軍人參加的血肉橫飛的戰爭。
至於美國,羅斯福以及美國財閥們找不到任何要為荷蘭真正出頭的理由。荷蘭參與了日本挑頭的那場反華海上同盟,在任何歐美國家看來這都是赤裸裸的軍事挑釁。中國人秋後算賬在這個世界上並非不可思議的事情。美國當年奪取西班牙控制的菲律賓,藉口還是美國自己製造的。這件事情裡面唯一意外的是幾十年前的弱國中國出手,但這和美國有什麼關係?花費巨大的資金和中國開戰麼?美國眼下需要的是大量的資金來挽救美國的經濟。
這一切的關鍵就在於成本,中國的陸軍威難以擊敗,海軍力量也並不薄弱,空軍更是亞洲第一流的空軍,與中國發生戰爭的成本太高。各國都確定了這是一場小規模介入毫無意義,大規模介入根本看不到利益的一場戰爭。荷蘭人在歐洲的奔走呼號顯得毫無用處,情急之下荷蘭跑到日本,請求日本出兵了。
沒等日本軍部有什麼想法,北一輝就把訊息給傳出來了。就北一輝提供的情報,日本的態度與法國德國一模一樣,日本願意在現金支付的基礎上向荷蘭提供任何數量的武器裝備。只要荷蘭給的錢夠多,賣聯合艦隊給荷蘭也沒問題。
顧維鈞是個挺嚴肅的人,然而得到這些訊息之後,他大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在開戰之前,每一個高層都感到不安。只有陳克一個人保持著行若無事的樣子。等開戰之後,至少在戰爭初期,整個局面呈現出對中國極為有利的姿態。顧維鈞現在算是明白什麼叫做領袖,領袖就是別人看不明白局面的時候,就清楚明白的看出了大勢的發展。等領袖出手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大勢已定。
當然,顧維鈞更讚歎的是陳克沒有絲毫的自大,在開戰之前,陳克就命令過,無論如何要在1937年前徹底結束這場戰爭。既然陳克這樣講,顧維鈞也只能相信陳克所說的話,“到1934年大蕭條已經暫時結束,此時各國都在拼命恢復生產,沒有力量參與到這次中國與荷蘭的軍事衝突中來。但是最晚到1937年,大蕭條後期的危機就會爆發。那時候各國國內手段用盡,要麼就爆發革命,要麼就對外戰爭。咱們的戰略空窗期就只有這麼一點的時間。”
談判就這樣時斷時續的進行,到了1935年9月中旬,顧維鈞知道了中國已經攻克蘇拉威西島,新的針對新幾內亞諸島的進攻也已經開始。荷蘭人的海軍以及從英國“租借”的那些軍艦始終沒有參與戰鬥。這支海軍的一直在以馬六甲為中心的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巡航。看他們的姿態是想阻止中國進攻這些地區。
根據顧維鈞的判斷,這也是英國人的底線,絕對不能接受中國威脅到馬六甲海峽的航運。這些也是陳克“比較樂觀”的判斷。中國奪取了現在是蠻荒之地的婆羅洲以及婆羅洲以西的諸島嶼,還不至於引發激烈的軍事衝突,如果中國想奪取控制西太平洋海上要點的馬六甲海峽,英國人就不會坐視不理了。
顧維鈞很清楚,中國真正想要的就是這一片土地。這片土地上擁有大量的石油,據說有一種很樂觀的估計,這一帶的石油產量每年能超過1500萬噸,與中國本土現有的1500萬噸的產量加起來,中國一年能夠有超過3000萬噸的石油產量。
最扯淡的事情居然是英國竟然沒有中斷與中國的石油貿易,按照中國與英國達成的一年2000多萬噸的石油貿易,還有中國與美國之間2000萬噸的石油貿易,中國未來一年能將會有7000萬噸的石油供應。
即便是不懂軍事,顧維鈞依舊感受到這裡面滿是一種濃濃的陰謀味道。一種怎麼都說不明白的維和感讓顧維鈞覺得十分不自在。
前線的部隊並沒有考慮這麼多,沒有遇到海上的敵人對中國是件非常輕鬆的事情。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敵人,而是荷屬東印度真的有無數的島嶼,這些密密麻麻的島嶼光看地圖就讓人頭暈眼花,即便是中國只佔據了北方的島嶼,想一個個去逛一圈都是很為難的事情。
想到島嶼那裡,就得用船,用船就要消耗油料,庫存的油料很快就呈現出極大不足。前線的指揮員們都建議集結兵力南下,一舉拿下荷屬東印度的核心之地,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這又遇到一個悖論,想進攻就要有良好的軍事基地,就需要大量水文資料。一個島一個島的來回跑,這又是先決條件。急根本沒用。
英國駐華公使是最近比較煩惱的一位,英國國內遲遲沒有給與指示。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