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8部分

正說話間,使館工作人員進來送了一封電報,伊集院看完之後,露出了一絲詭異的笑容,“國內那些人又開始扶植同盟會了。”

汪精衛並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同盟會與日本駐華公使的談判代表,這是他第一次被委託這麼重大的工作。汪精衛實在是感到驚喜。自打同盟會在前清時代起來鬧革命,日本政府方面一直對同盟會很客氣,同樣保持著很好的距離。袁世凱奪取中央政權之後,日本政府對於同盟會就採取了不聞不問的態度。到了1911年,日本政府又開始支援起同盟會來。

只是此時同盟會已經真的變成了孫中山一人領導的政黨。光復會回到了浙江,華興會回到了湖南。其他地方的有名望人士也紛紛離開,現在畢竟共和了,有時聯省自治的政治體制,各地政府也需要些新面孔來充充場面。而這些知名革命黨人就是最好的選擇。給他們幾個議員的席位,給幾個官噹噹,也能很好的宣稱自己的省份是“支援維新共和”的。

按照孫中山的名望,他在廣東混個議員本該沒有問題的。不過此事卻出了點問題。新的國籍法規定,中國新政府不承認雙重國籍。凡是曾經獲得外國國籍的,均不能算是中國公民。

在光復會看來,這規定明顯是針對孫中山的。因為至少到1909年,孫中山都持有的是美國國籍。特別是在1908年11月孫中山訪問暹羅(泰國),對僑社演說,鼓吹革命、推翻滿清,引起清廷向暹羅當局抗議。曼谷市長和警察局長遂將孫中山召去,勒令其離境,孫當即表示要向其公使請示後再作答覆,問其公使系何人,則不願作答,即離去。

孫中山然後徑去美國公使館,面見金公使(MinisterHamiltonKing),要求美國政府給予保護,併發一本美國護照給他(不同於屬土夏威夷的美國護照),其根據則是他在夏威夷出生。晤談之下,金公使對孫中山印象良好,給國務院的報告稱“孫的英文說得很好,雖略帶口音,人極聰明,彬彬有禮”

孫中山沒法等到國務院答覆後再離開曼谷,在12月10日轉往新加坡,並留下獅城的地址給金公使。

美國國務院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研究孫中山的案子,最後在1909年3月11日國務卿盧特(ElihuRoot,盧特於1月卸任,孫案大概在他任內已做成決定)通知金公使,孫中山沒有資格登記為美國公民或請領美國護照,理由是:“美國公民享有權利,但也有責任和義務,他(指孫)非但沒有盡美國公民的義務,反而是全力投入中國的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動fan政府的領袖,而本政府和那個政府有友好關係”。基於這些理由,孫中山的美國公民被取消,美國護照被吊銷。

這本來也不是什麼特別的隱私,在北洋召開國會商討滿清命運的時候,各大報紙上都開始刊登關於孫中山的國籍問題。“美國人孫中山”成了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孫中山即便是被美國取消了公民身份,不過他也沒有回到中國要求恢復自己的中國國籍,甚至沒有登報發表宣告。那麼根據地新的國籍法,孫中山現在是個沒有國籍的黑戶口。

廣東地方政府本來也有意請孫中山回廣東當個議員,經歷了這麼一鬧。廣東政府也明白了北洋中央的意圖。他們自然不肯為了孫中山一個人就得罪北洋政府。更重要的是,新的國籍法裡面,要求外國人申請中國公民身份必須到北京由民部副部長審批。也就是說不管孫中山本人的政治目標到底如何宏大,他想當中國人的話,那就先得乖乖到北京向北洋低頭申請。

孫中山自然不肯這麼幹,不過北洋找到了對付孫中山的手段。凡是立場傾向北洋的報紙,當然自那以後提到孫中山的地方,相當一部分都會用“美國人孫中山”這個稱呼來戲謔一番。

這給孫中山造成了極大的不利,被北洋嘲諷倒也沒什麼。但是現在國內的幾個革命黨,人民黨、光復會、華興會,這些領導人根本就沒有任何成為“外國公民”的經歷,這檔子事情讓孫中山在國內革命黨中的影響力進一步下降。

正在與湖南官方進行戰爭的華興會且不說,最早反出同盟會的光復會,他們的首領蔡元培、陶成章、秋瑾等人,已經正式當選浙江的議員,而浙江南部幾縣的地方議員,也都出自光復會旗下。而蔡元培甚至當選了新一屆的浙江省國會代表。也就是說,以後在國會里面堂而皇之的會出現光復會的聲音。

就在這山窮水盡的時候,日本政府的再次支援讓同盟會緩了口氣,至少是財政上緩了口氣。很多人脫離同盟會,可不光是人力的脫離,更嚴重的是提供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