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9部分

有人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象棋佈局在什麼時候最有威力,一般的回答就是“最初的佈局最完美,最有威力。”

防禦陣地也是如此,最初的佈局中可以考慮輕重火力的配合,可以考慮部隊梯次,各種能夠設想的戰爭局面都可以考慮到。一旦陣地被突破,那麼原本陣地的優勢頃刻就能變成劣勢。輕重火力的梯次搭配,面對混戰的局面會輕易失去作用。例如極易行動與傳遞命令,極易調整射擊密度與方向的筆直戰壕就變成了混亂的根源。步槍射程最少也有五六百米,筆直的戰壕,變成了一槍就能打穿的戰壕。

解放軍的強大原因之一,在於他們能夠發動幾乎完美的進攻,在進攻發展中能讓整個進攻態勢越來越強大。而防禦的敵人,一旦被突破,就只能越來越糟糕。這就是這支軍隊百戰不殆的原因之一。

從哲學角度來講,這支軍隊的指揮理念中“堅信世界是不斷變化的”,而解放軍的走作戰,就是讓變化的戰場向著越來越有利於解放軍的方向發展。毛爺爺曾經講過,“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

吳佩孚沒有聆聽過這位偉人的教誨,也沒有在人民黨的軍校中接受過包括《實踐論》與《矛盾論》在內的全套哲學以及軍事學的相應教育。吳佩孚秉持的不過是很傳統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理念。但是中國這個簡單的理念,限定在某個特定環境中,卻闡述了關於運動的世界中從量變到質變的理念。

見到第一波攻擊得手,吳佩孚立刻命令後續部隊向突破口跟進衝擊。而兩翼部隊加大壓力,試圖創造出更多突破口。

日軍的軍事研究也不是吃乾飯的,即便突然遇到挫折,日軍的大炮立刻就加大了射擊的密度與速度。射擊的方向是吳佩孚的增援部隊的必經之道。即便是被北洋軍在某一部分上佔據了優勢,衝破了日軍一線防禦體系的一部分,日軍整體的兵力與火力相對這部分北洋軍還是佔有全面的優勢。只要能夠阻擋北洋軍向這個缺口中繼續投放軍力,只要能夠阻止北洋軍的繼續進攻,日軍遲早還能恢復最初的防禦體系。

如果日軍面對的是師承解放軍的工農革命軍,工農革命軍已經會把出發地點最大限度的向日軍方向靠近。運動戰中最精妙的一點就是“前沿運動”。這不僅僅是把部隊運動到敵人的“眼皮底下”,還包括確定進攻路線,而且不是僅僅一條進攻路線。

可吳佩孚的能力到此就到了極限,他也確定了兩條以上的進攻路線,日軍卻對這些不用太費勁就能確定的進攻路線有所防備。炮彈雨點一樣落在這些路線上,把第二波出擊的北洋軍炸的凌空飛舞,炸的粉身碎骨。北洋軍連著派出去了兩個營級單位的進攻兵力,在半路上就被日軍的炮火打得七零八落。隨著時間的流逝,攻進日軍陣地的北洋軍官兵或者英勇的戰死,或者被俘。

日軍陣地上的喊殺聲逐漸停息,日軍的炮火逐漸停了下來。在雙方暫時停止戰鬥的時候,海風逐漸吹散了瀰漫在戰場上的硝煙與塵霧。吳佩孚舉著望遠鏡望向對面的日軍陣地。卻見日軍陣地上被推出了不少人,從青色的軍服上能夠確定這些人是北洋軍的官兵。沒等吳佩孚弄明白日軍在搞什麼玄虛,卻見這些北洋軍官兵背後站起了端著步槍的日軍,吳佩孚看到日軍的槍口噴出了子彈發射後的煙霧,日軍前面的北洋軍官兵們紛紛倒地。吳佩孚這才明白,方才日軍把被俘的北洋軍官兵推出日軍戰壕,就地槍殺。

“操你祖宗!”看到這景象的北洋軍,包括吳佩孚在內的不少軍官和士兵都忍不住破口大罵起來。可不管怎麼罵,第一次由北洋軍精銳發起的攻擊戰還是失敗了。

莫道前路無知己四十七章選擇與被選擇(三)

如果念力這玩意真存在的話,當下仙台師團師團長無疑可以用念力把部下的脖子卡斷,以這位師團長心中沉重的壓力以及澎湃的心潮,他或許還能多殺幾個也說不定。可惜,仙台師團師團長只是個普通的地球人,所以他用殺人的目光狠狠瞪著副參謀長,用那種長官壓制下屬的特有語氣說道:“之所以在陣前槍斃俘虜,就是讓對面的北洋軍知道,他們進攻失敗後會遇到什麼樣的結果。”

仙台師團師團長實在是不能說的過多,方才那通炮攔截北洋軍後繼兵力的炮火已經消耗了仙台師團一半以上的炮彈儲備。海軍的火炮關然大,只是雙方一來聯絡不暢通,召喚的炮彈到底會打到北洋軍頭上還是日軍頭上也是兩可的事情。二來陸軍部與海軍部之間傳統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