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眾看到了一部極為精彩刺激的電影,而美國人,特別是美國上層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憤怒的情緒可想而知。這部電影在1938年就成為了禁片,之後一直被禁了一百多年。
莫道前路無知己109青萍之末(十)
《茅山誅妖傳》裡面用陰國代替美國,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中國是在嘲諷美國。至於美國的藍血貴族,屠殺印第安人,虐待華工,乃至《排華法案》都是事實。英國上層看了這片子之後,一方面是為這彩色電影以及神奇的特效而感動,另一方面對中美之間的敵對情緒而心中大爽。
英國人當然知道美國人希望中國與英國大打出手,英國人則是希望美國與中國大打出手。兩個新興的工業大國大打出手,英國人是最大的得利者。在英國人的幫助下,這部片子在歐洲流行起來了,不少到歐洲旅行的美國上層都看過這部娛樂性極強的片子。
21世紀的中國與美國是不會互相誤判的,兩國之間部級的各種會議幾十個,雙方是真正充分理解了對方的想法,衝突僅僅是立場上有沒有共同點,這就是本質上的利益衝突,與誤判導致的對抗毫無關係。
20世紀限於通訊條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抗也顯得更加神經質一些。電影也是一種表態,中國方面的惡毒嘲諷自然令美國上層怒不可遏。羅斯福本人是真的沒想到中國直接嘲諷了羅斯福家族,作為白毛老狐狸,羅斯福心胸夠大,自然有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豁達。另一個原因是羅斯福手下的工作人員也曾經向動員美國的電影業拍出一部能夠壓倒中國的經典出來。可惜美國電影業者看完這片子之後,滿心想的都是怎麼從這電影裡面吸取經驗。他們明確表示想在短期內派出這片子來不現實。
除了在自己的心裡面給人民黨狠狠記了一筆之外,羅斯福就把這件事給放下了。他在乎的是中國的戰略表態。日本在中國的扶植下恢復的很快,中日朝三國已經開始建設起一個更緊密的聯盟。
英國人對德國的綏靖政策越來越強烈,1938年9月,英國、法國、納粹德國、義大利四國首腦張伯倫(首相)、達拉第(總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上籤訂條約。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臺德區割讓給納粹德國。更早之前,德國順利吞併了奧地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去不過20年,針對《凡爾賽和約》,一戰時協約國軍隊的統帥,法國元帥福煦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在這點上羅斯福的感受有些不同,凡爾賽條約中規定的裁軍委員會名存實亡,德國的戰爭賠償數額不斷減少直至徹底取消,這筆財政負擔和受害國的戰後重建費用實際上從德國轉嫁到了受害國身上。而且一戰後歐洲局勢的變化,讓德國脫離了與蘇聯的接壤,奧匈帝國崩潰之後,戰後德國保持了對巴爾幹諸國的比其東南方的鄰國更大的影響,而其他國家並沒有努力改變這種狀況。
但是中國的表現就令羅斯福感到非常不安,這個國家的復興速度遠超任何國家的想象之外。如果說一戰讓德國獲得對周邊新老國家的優勢,中國實際上已經重新恢復了遠東的霸權。德國需要的是一個人能帶領他們從屈辱中走出來,而中國無疑已經更早的擁有了這樣的一位領導者。
羅斯福倒是能夠理解張伯倫的綏靖政策,綏靖政策就是禍水東引。試圖透過綏靖讓德國與俄國接壤,兩個大國接壤之後的結果不論可知。特別是充滿進攻姿態並且極度反共的德國,面對蘇聯的時候會有什麼選擇呢?
與之相比較的話,統合了日朝的中國有北上與南下的選擇。這十幾年來中蘇之間的那條尚可稱為“邊境”的地區,拿著身份證就可以自由通行。唯一一次的問題是斯大林要求中國禁止蘇聯公民在中國長期定居。這是中蘇邊界一個大問題,蘇聯一邊的生存條件比較惡劣,加上山高皇帝遠,很多蘇聯公民合夥與中國一起工作,只要有機會就跑中國居住去了。反觀中國,除了去蘇聯那邊做買賣賺錢,或者工作賺錢之外,中國公民沒人願意留在蘇聯一邊。指望擁有這麼一個邊界的中蘇衝突起來明顯不現實。斯大林明顯沒有與中國鬧僵的打算,有些事情他知道了之後就當沒看見。甚至連西伯利亞地區蘇聯人民內務委員會的那幫人都不想住在蘇聯這邊。
既然中國不想北上,選擇就只有南下,羅斯福做出了很容易得出的判斷。
在中國這邊,新的限制海軍條約完全沒有簽署的跡象,中國也就按照原先的計劃開始大造軍艦。得到了慕尼黑協議的訊息之後,陳克召開人民黨會議,“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