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造出了核武器之後,並沒有像美國與蘇聯那樣玩命的繼續研發。按照美國標準,中國從擁有核武器之後三十年的時間中,並沒有太多能夠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核導彈。但是美國依舊認為中國已經是強大的國家。因為能夠製造核武器本身就意味著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有這樣工業實力的國家,是很難撼動的。當然,這些工業實力需要投資的巨大也超乎想象之外。
常委們都看過預算,與這份預算一比,日本那點子事情根本不算事。中國工業規模已經是日本的十多倍,按照眼下的發展,達到日本的二十倍也不要多久。即便以這樣的工業能力,這份預算也讓中國感到了吃不消。無數的東西都是理論上驗證過的內容,真的到了實踐上大筆的投資下去之後,會不會如同計劃那樣完成,這都是一個未知數。
這還不僅僅是一次全新的建設過程,現在已經存在的中國工業體系同樣需要調整。有些要拆分,有些要合併。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要帶動整個中國方面的大變化。例如計劃中,首先要建設的還不是核武器研究,而是以山西為中心的坑口發電,以及從山西開始向河北、河南、淮海等省份輸電的高壓輸變電線路。
不僅如此,各個省份現在本省的電網建設也並沒有全部完成,很多城市之間並沒有電網,都是靠運輸煤炭到各市的發電站。鐵路運輸成了一切的瓶頸所在。好在人民黨這些年埋頭玩命修鐵路,客貨線也逐漸開始分離,這才勉強滿足了需求。可這些投入與新的電網投入相比,又顯得不算什麼了。
到現在為止的各方面論證報告加起來有數百噸之巨,至於為了寫這些論證報告而花掉的紙張,總數只怕達到了萬噸來計算的級別。據說當年西楚霸王項羽能舉千斤鼎,政治局5+2的常委七個人就算是有西楚霸王的力氣,加起來也就是舉起3。5噸的東西罷了。他們要決定的內容,就將決定上千萬人的工作,百億千億計的錢。壓力之大可想而已。
日本那點事情在這樣的投入與壓力面前,真的什麼都不算。
沒人想反駁陳克,也沒人想支援陳克。因為大家心裡面都沒有數。同志們各自舒緩壓力的方式立刻都用上了,李潤石等幾位立刻點上了煙,徐電則是坐的更筆直了一些。
最後李壽顯說道:“我們要不要在政治局上再討論一次。”
“再討論也是這麼一個結果,誰都不敢承擔起這個責任來。既然如此,我來承擔這個責任吧。”陳克答道。在每次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陳克都會感覺到新中國的建國者們到底有多強大。即便是對陳克這等“只有過去沒有未來的人”,重新走過歷史的時候,他也會感到無比巨大的壓力。那些探索者們,開拓者們又要有多大的勇氣與堅定呢?
在黨內,也就陳克一個人敢說這個話,他一句話就能頂幾千億。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陳克自己倒是更希望能夠“科學與民主”一些,只是對大部分人,或者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掌握現有的東西是比較容易的,對於未知的事物,大家都本能的抱著“更慎重”的觀點。這些年的嚴格監督帶來了不少“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求穩的思想在很多領域佔了上風。對於十拿九穩的事情,誰都肯幹,對於風險則是極力“規避”。
當然,黨的建設還算是有了成果,至少大家是“規避”而不是逃避,這已經是非常進步的局面了。
散會之後,陳克與遊緱又談起了此事。遊緱有些為難的說道:“陳主席,對科研部門的那些同志就那樣處理了麼?”
對於核武器計劃,並非沒有反對者。最早蹦出來的不是黨內的同志,因為黨內的同志不懂核武器。蹦出來的是一小批“科學家”。這讓陳克當時還頗為意外。這幫科學家大多都是人民黨自己培養出來的,現在四十多歲。很多都是在公費送去外國留學的一批人。陳克脫離科技行業也有十年,這些新生代們與陳克沒太多交集。
這些人起來反對的理由是“準備不足,科研方向不明”。陳克是沒有可能分析清楚這幫人的反應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科學性?還是想挑戰一下陳克這個權威?或者是因為陳克在科研單位推行的“人人都要有發言權”的行動觸及了這幫人的“權威地位”?
總之,他們旗幟鮮明的反對起核武器計劃以及相關的各種計劃。認為這一攬子計劃需要得到這些在各個領域中權威人士的認同才能繼續推行下去。
對這樣的一幫人,陳克第一次採取了極其高壓的手段,“統統排除在開發計劃之外”。這是用更高的權威來壓制低階一些的權威,陳克沒想到自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