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數年後,當公孫續開始將自己的目光轉向南邊的時候,趙雲張飛才明白為何當初公孫續要放走這麼多人,原來,這些人中,已經夾雜了公孫續安排的很多細作。
另外一邊,洛陽城內,袁紹雖然有心情繼續當自己的盟主,可是,其餘諸侯並不願意繼續聽從袁紹的命令,尤其是袁術等人,袁紹已經不得人心,眾人壓根就懶得搭理袁紹。
再確定公孫續已經退兵回幷州以後,袁術,陶謙,孔融三人也沒有心情繼續留在洛陽了。袁術一直記得公孫續的提醒,呂布的大軍還在不遠處盯著,若是現在還不撤退的話,等到敵人反撲的時候,想撤退都難了。
袁術三人商議過後就集體想袁紹辭行,其實,這種情況誰都明白,袁術等人不過是做個樣子而已,要是袁紹不同意或是有什麼意見的話,袁術等人恐怕會動真格的。
既然大家都知道情況,那就不如把表面文章做的更好看點。袁紹大方的同意袁術等人離去,並且還親自出營十里相送。
其他諸侯見幾個有勢力的都走了,他們也都不想繼續留下去。尤其是吃了敗仗的劉岱,他的糧草已經丟失了大半,現在必須趕回自己的老家,否則,他自己也明白,要是走的晚的話,恐怕自己會落得跟喬瑁一樣的下場。
當然,他自己也明白,他已經沒有實力讓袁紹同意他離開。就在袁紹出營送袁術等人離開的時候,劉岱也率軍從另外一個方向離開了洛陽。
袁紹也明白洛陽不能夠成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地,他自己也沒有想過要繼續留在這裡。現在倒好,自己這盟主已經有名無實,再留在洛陽也沒有多大意義。就這樣,袁紹在跟自己的幾個謀士商量過後也撤軍了。
剩下的幾路諸侯倒是顯得尷尬了,留下來吧,完全是浪費人力物力,不留下來吧,又顯得很沒有面子。袁紹這個盟主一句話也沒有留下就撤退了,他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可是,幾個大勢力一走,洛陽就多出了很多真空地帶,剩下的幾路諸侯為了搶奪這樣毫無意義的真空地帶大打出手。整個洛陽差點就成了混亂的戰場。
好好的會盟,終於煙消雲散。本是為了解救洛陽的盟軍,差點給洛陽這座古城帶來毀滅性打擊。
一場討伐董卓的大義之舉,還是以鬧劇的形式收場。留在洛陽城中幾個有勢力的地方諸侯在得到了自己的利益後也喜笑顏開的回自己老家去了。
至於其他人,純粹是被欺負了,反觀董卓,他雖然失去了一座城池,但是,他的危機卻成功化解了。到底是誰贏得了這場大戰,誰又說得清呢
第150章 : 揮師幷州1
就在洛陽那邊鬧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公孫續這邊卻輕輕鬆鬆的快要回到幷州了。。一路上,映入眼簾的是滿目瘡痍,經常會遇到被屠殺光的村落。
沿路都能看見未被掩埋或是正在被野獸啃噬的屍體,看到這一切,公孫續內心感慨萬千,亂世,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一場會盟之戰,一場討伐惡魔董卓的正義之戰,帶給天下人的不是希望,也不是勝利,帶來的,只有破壞跟毀滅,當真是應了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董卓的軍隊大部分軍紀很差,雖然李儒有心制止軍隊去騷擾當地百姓,但是李儒只有建議權,沒有表決權,那些領兵的將領也看不出其中的關鍵,他們只知道,只要放縱士兵去搶掠,士兵會更加擁戴他們,他們也能獲得更多的財物。
而董卓,根本就管不到這些事情,現在這些身居高位的,能有幾人看出百姓對他們的重要,尤其是董卓這種軍旅出身的粗人,他看重的,只有權力跟軍隊,其餘的,不值一提。
除了董卓的軍隊以外,盟軍這邊的軍紀也不是很好,除了幽州軍,北海軍等幾支軍紀較好的軍隊外,其餘諸侯的軍隊一直有欺壓百姓的惡習,尤其是打敗仗或是追擊敵軍的時候。要麼是從百姓那裡得到點補償,要麼,就是趁火打劫。
這就是亂世的官兵,兵災大於匪啊。
自古王朝更迭,受苦的就只有百姓,其實,遇到這種諸侯混戰的時候,受苦的,還是百姓。
當初會盟的時候,由於要做出一副正義之師的模樣,袁紹好歹還能下令約束軍紀,再加上有幽州軍刻意維護一路上的治安,很多百姓都能倖免於難。
可惜,當會盟失去他最初的意義的時候,整個盟軍也大部分變質了。
公孫續這邊走後,其餘留下來的諸侯為了增加自己的糧草和軍餉,他們甚至暗地裡下令士兵外出搶劫,百姓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