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比較密集,中箭的就更多。
除此之外,高順還想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選鋒軍從頭到尾都似乎只出現了一萬人,還有一萬人呢?去哪了,是去埋伏匈奴大軍了嗎,高順猜測多半是這樣。
實際上,有一個細節,高順也注意到了,那就是白袍軍和選鋒軍被追著跑的時候,他們每隔一定時間都會吹一次號角,一開始,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他們在向北疆軍車陣這邊求救。
事實確是,這不是求救,而是在告知友軍自己的方位,那剩下的一萬選鋒軍早就埋伏在別的位置,他們一直在等訊號,當白袍軍將兩萬追兵引開幾十裡後,他們就從後面追上。
接著,選鋒軍發揮騎射的優勢,他們分散開來,以一種合圍的陣勢去追擊那兩萬匈奴騎兵,前有白袍軍反身回射,後有一萬選鋒軍追趕射殺,這兩萬匈奴騎兵,算是走進了末路。
不論這兩萬人前進還是後退,都會面臨這種狀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萬人算是被包圍了,白袍軍和選鋒軍的配合很是默契,這兩萬匈奴騎兵,最終是被擊潰了。
在丟下一萬多具屍體後,剩下的一萬多人向匈奴大營方向逃竄,由於跑出去的距離較遠,這些逃兵竟然沒有想到跑回來給匈奴單于報信。
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們,關鍵是趙雲率領的白袍軍和那軍事素養很高的選鋒軍很懂得如何儘快打散敵軍,從一開始,這兩支騎兵的神射手們都是尋找萬夫長,千夫長和百夫長這之類的軍官下手。
為了斬殺了對方的萬夫長,趙雲竟然多次率領三百悍勇親兵衝殺對方大軍,趙雲親自斬殺了兩名萬夫長和五名千夫長,其餘的匈奴軍官,則受到了其他士兵門的重點照顧。
當匈奴大軍的指揮系統被徹底破壞以後,白袍軍和選鋒面對的,只不過是一群亂軍而已,沒有組織的匈奴軍,怎麼抵擋得過選鋒和白袍聯手,就這樣,這一支追殺白袍軍的兩萬匈奴騎兵就被擊潰了。
要不是為了去追殺另外一支兩萬匈奴騎兵,恐怕這些潰兵會面臨滅頂之災吧,在選鋒軍留下兩千人打掃戰場後,其餘人全都循著號角聲去追趕另外一支選鋒軍。
另外一支選鋒軍一直沒有對追兵進行大規模的衝殺,他們一直遠遠吊著這兩萬人,時不時的還會派上一兩千人靠近射殺,然後引得對方繼續追擊。
就這樣糾纏了大半個時辰後,這些匈奴人早就遠離了匈奴大軍本陣,接著,這些人迎來了白袍軍和另外一支選鋒軍的合圍,這一次,戰鬥結束的要快得多,這兩萬匈奴騎兵也就逃出了六千多人。
解決了這些追兵以後,趙雲和選鋒軍的幾個校尉商量了一下後,決定留下一批人打掃戰場,同時盯住匈奴人從大營方向反擊,然後,趙雲率著白袍軍和一批選鋒軍再次奔襲匈奴軍本陣去了。
這就是公孫續一開始定下的戰術,騷擾敵軍,吸引敵軍分兵,然後各個擊破,最終從敵軍後方包圍,徹底打亂敵軍的陣腳,當匈奴單于這邊只剩下一萬射鵰者的時候,他已經失去了跟選鋒軍和白袍軍拼死戰鬥的勇氣。
當高順想通這些的時候,他突然覺得這種戰術相當厲害,尤其是當敵軍人數超過自己這邊的時候,這種戰術絕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要實現這種戰術卻很難,匈奴人騎兵眾多,但卻實現不了這種戰術,第一,長途奔襲不僅是對騎兵的考驗,也是對戰馬的考驗,就算匈奴人能夠做到一人三騎,可是,匈奴人還是不能保證戰馬不會折損。
第二,騎射。匈奴人擅長騎射不假,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在馬背上精確殺敵,如果只是亂哄哄的放箭,效果必定很差,這樣的計劃也就實行不了。
第三,指揮。白袍軍有趙雲指揮,選鋒軍早就適應了自行作戰,關鍵就是這兩支軍隊的戰鬥素養很高,很多時候都是不要指揮的,而且,就算校尉戰死,立即有下面的軍官代替指揮,而其他人,都會毫不遲疑的執行命令。
僅僅這三點,就是放眼天下,也沒有哪支部隊能夠做到,就更別提北疆軍在戰甲兵器還有後勤等方面的優勢,公孫續大力打造的選鋒軍,終於發揮出了他最兇狠的一面。
而在匈奴大軍潰敗的時候,選鋒軍和白袍軍又成了主角,他們都是追殺敵軍的好手,尤其是這種追殺殘敵,根本就不需要近身肉搏,他們只要跟在潰兵後面,然後瞅準目標放冷箭就行。
這種追殺方式或許效果不大,當勝在安全,而且,還有兩萬北疆軍騎兵發狠的在追殺匈奴騎兵,他們可是靠近了就砍,所以,選鋒軍和白袍軍倒也用不著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