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熱紓�蕉ò琢�討�螅�吻煸�魘�潰�

內外諸臣盡紫袍,何人肯與朕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平時漫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

這首詩,中間兩聯——“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表現了嘉慶儒家仁愛的理念。仁者愛人,嘉慶作為一位“仁君”來說是夠格的,作為一位皇帝來說是可貴的。嘉慶有很好的儒學修養,他的文學、詩歌、書法、文章都是可以的。這一點比明朝的正德、嘉靖、萬曆、天啟等皇帝都好。舉兩個小例子:

(1)大理寺卿楊懌會受召對。時值盛暑,掀簾見嘉慶搖扇揮汗;進入,跪拜。嘉慶把扇子放在一邊,不復用。詢問甚詳。良久熱甚,“上汗出如雨,卒不用扇”。

(2)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普免天下錢糧,各省歡騰。安徽民欠銀300萬兩,巡撫姚祖同懷疑上報數字不實,令府道州縣削減十分之四。各地苦之。上聞,硃批雲:“損上益下,朕之願也。存心刻薄,有傷政體。”姚大慚,以原冊600里加急報京。

嘉慶帝顒琰(6)

明朝的皇帝說不出這樣的話,也做不出這樣的詩。清朝皇帝不同於明朝皇帝,沒有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