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不任職就殺頭來威脅司馬懿,司馬懿才只好在曹操麾下任職。而在曹操逐步崛起之後,在曹魏是否進位稱王這個問題上,司馬懿較早就表明了態度支援曹操,從而得到了曹操的信任;曹丕繼任魏王后,司馬懿又支援曹丕稱帝代漢,成為曹丕登基的大功臣和親信大臣,但司馬懿卻並未留下篡漢的罪名,黑鍋都被華歆等人背了。
在軍事謀略方面,在與諸葛亮對峙的過程中,大力採用‘深溝高壘、拒守不戰’的防禦戰略,併成功拖死諸葛亮,讓諸葛亮將星隕落在五丈原——其實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北伐面臨很高的運輸成本和物資壓力,在蜀魏邊境主要以山地為主的地形下,防禦就是最好的進攻。
第三,司馬懿位屬人臣,並無表露出不臣之心,且很得朝廷文官武將的擁戴。
事實上,司馬懿自從青年時代看出來漢日已日薄西山之後,一直是在為曹家和曹魏政權賣命,對曹魏的忠誠是看得出來的,起碼一直到70歲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前是對曹魏政權忠心的。
司馬懿歷經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位君主,一直為主子出謀劃策,甚至領兵打戰,外御強敵,內肅政綱,對魏國的強大和穩固有很大的功勞。
除了軍事上為魏國取得了對蜀漢和東吳的一系列勝利以外,司馬懿在經濟上也為魏國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只不過老年時期的司馬懿確實手段比較老辣,心腸也比較狠。政治鬥爭歷來都是你死我活,沒有辦法。
但司馬懿在整個從政歷程上一直沒有大的汙點,他憑藉自己的功績成功登上了魏國的權力制高點,整個過程看上去是在做臣子的道路上表現非常突出。
在司馬懿政治生涯的後期,皇帝不斷給他生官加爵,增加食邑,他卻一再推辭。
從表面上看,他的確是曹魏大大的忠臣,可仔細想想,他未必不是在效仿曹操,給自己的子孫鋪路,這是一招高妙的以退為進。
第四,曹魏皇室自家的人材戰略有誤。
封建時代裡,皇室既要網羅天下人才為國所用,並且要擢升優秀人才,但同時也要培養自家的人才,這樣才能保證皇室人員在個人素質上的優良,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定和順利更替。
而一代奸雄曹操生有24個兒子,在培育子女方面確實卓有成效,但最終選定曹丕為繼承人後,曹丕這條血脈連續兩三代都是短命的,傳到曹芳手上時,8歲就登基做皇帝,怎麼不大權旁落?
而曹丕作為兄長,對自己的諸位親弟弟一直是防範之心甚於任用之心,毒死了極有軍事才幹的曹彰,防範和壓制極有文才的曹植,而在軍事方面任用的卻是曹操的養子曹真和曹休。
曹氏的嫡系親族被壓制之後很難出頭,也導致在人材的整體競爭方面,曹家落了在司馬家的後面,才導致最終魏國大權落入司馬氏手中,為司馬氏取代曹魏創造了條件。”
第626章 坐山觀虎
第626章坐山觀虎
“第五、司馬懿處於曹魏以防守為基本國策的歷史時期。
三國時期,在經歷赤壁之戰等幾次較大戰役之後,三國之間形成了以相應地形地貌為依據的國境線,三國彼此之間居險而守,國境線上易首難攻。
孫權攻曹操的合肥之戰、曹丕攻孫權的合肥之戰、劉備攻孫權的夷陵之戰、諸葛亮的出祈山伐魏、諸葛瑾多次向北攻曹,主動進攻者無不以失敗告終。
在這種情況下,魏國以位居三國之間最強國的地位,不求進取,只求防守,是自曹丕去世之後連續實行的政策。
而司馬懿也樂於完成防守的職責,雖然展示過攻擊的能力,主要是在新城剿滅孟達、在遼東平定公孫淵,但這兩次都是平定叛亂,跟國境線上的攻防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可以想見,如果司馬懿掌軍的時候,假設正處在魏蜀吳三國爭奪國境線而不是國境線基本已形成的時期,那麼司馬懿必定要以進攻為主,那麼其防守才能也就顯示不了那麼大的作用和意義,司馬懿的權位也不會上升得那麼快、那麼高。
事實上,司馬家族主掌魏**政時,實行一般情況下以優勢兵力進行防守、等待更佳時機才發動對蜀吳的進攻的軍事戰略是非常合理的,這也為最終司馬家族重新統一神州奠定了基礎。”
說到這兒,謝功明頓了頓,又道:“司馬懿逆襲成功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屢試不爽的道理: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強勢者雖然能轟轟烈烈幹一番大事業,但在更多的時候,只有善於防守者,才能一步一個腳印穩健攀升,直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