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3部分

之前每個檔期同時上映的影片最多兩部,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左手打右手,但現在在觀眾都被許氏搶走的情況下,也只能一次多推出幾部電影來搶觀眾。

只是這樣一來,上映影片短時間內可能獲得高票房,但新鮮期一過還會產生回流。所以邵氏如果要持續吸引觀眾,就必須持續不斷的上映新片。

一個檔期之內同時上映三部影片,一年下來至少要多產出二十部影片,這就帶來巨大的投資成本。如果這些影片全都收得回成本,自然就是多多益善越拍越有。但如果出現票房慘敗的情況,就會產生一系列不良的連鎖效應。

事實上在好萊塢,六零年代末期到七零年代早期,因為受到新型電視產業的影響,所有影業公司的票房都受到嚴重衝擊。觀影人數迅速下降,票房收入急劇減少。

在此情況之下,有電影公司就採取縮減投資,大批次上映小成本電影的方法,期待能夠獲得盈利。

但是這樣一來,電影的質素自然下降,不僅沒有召回失去的觀眾,還讓本來喜歡看電影的人趕到了電視機前邊。

觀眾也有自己的道理,“電影拍得和電視一樣了,幹嘛還要花錢去影院呢?”

後來,電影公司意識到這種錯誤,知道選擇低成本大批次的上映影片。並不能振興電影產業,反而會讓他持續不斷的萎靡下去。

於是改變了以前的種種謬誤,選擇高成本大手筆的投資,然後儘量延長電影的上映檔期。

果然大成本投資的電影場面宏大,明星眾多,故事曲折,再電視機前根本享受不到這種視聽盛宴。

於是觀眾又被吸引,重新回到了熒幕前,雖然與四零、五零年代的觀眾數目不能相提並論,但相比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回升。

現在的邵氏其實就好像六零年代末的好萊塢影業公司。希望用低成本大批次的電影來獲取盈利。但這樣一來反而會讓觀眾感到厭煩。

之前邵氏平均投拍一部戲的成本在五六十萬港幣左右,這樣一來票房只要有七八十萬,就已經算是賺錢的了。

但許氏現在投資拍戲的成本,卻基本都在八十萬港幣左右。洪京寶、元飈師兄弟的《敗家仔》、程龍的《醉拳》、楚原的《流星蝴蝶劍》。成本都在百萬港幣左右。

雖然演員成本相比邵氏來說的確增加了不少。但是同樣在道具、攝影、場面等鋪排上,許氏所拍的電影也的確比邵氏高上一籌。

邵氏到現在為止都還是在影城內搭棚拍攝,這是大片場大影城的好處。但也是他受侷限之處。

邵氏影城再大,一年拍幾十部片子,該取的景也都取到了。一個佈景這部片子拍完,下一部片子繼續拍,讓觀眾還以為花錢看了同一部片子,怎麼能讓人覺得這錢花的值?!

而許氏因為捨得花錢,所以可以遠赴韓國、臺灣、日本、羅馬等地取景,實景拍攝自然要比棚內佈景來的逼真,而且坐飛機去國外拍外景,也讓觀眾潛意識的就覺得這部戲投資大,花錢買票看得值。

這就會導致邵氏觀眾越來越少,而許氏觀眾越來越多。不過這個道理,好萊塢的諸位電影人也是吃足了苦頭兒,足足想了好幾年才琢磨透了這個道理。邵藝夫爵士如果想堪破這個謎團,就不知道要多長時間了。也不知道等他醒悟過來之後,還能不能來得及變更舉措了。

“邵氏要麻煩了。”許貫武一看邵氏連著上映三部影片,就知道它挺不了多長時間了。

在七零年代末,八零年代初,邵氏就用過這種手段,在那段時間內,邵氏影城產片量堪稱香港第一,每年推出七八十部影片,數量當真是嚇人得緊,但是票房收入方面卻不理想,並且很快就淘幹了邵氏的家底,逼得邵爵士不得不關門歇業,將精力轉移到了方興未艾的電視產業。

相對於邵氏的急躁,嘉禾倒是穩紮穩打,由王羽主演的《獨臂拳王大戰血滴子》以及黃風導演的《密宗聖手》,票房均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的主演王羽,就是當年主演《獨臂刀》,創下香港本埠票房百萬紀錄的明星。後來離開邵氏投奔嘉禾,先拍了一部《獨臂刀大戰盲俠》,結果邵氏與嘉禾大打官司,聲稱《獨臂刀》是邵氏獨家的版權,不允許任何其他公司未經授權便使用。

嘉禾則也以當年拍攝時,王羽也有參與塑造人物為由,爭奪“獨臂刀”這個頭銜的所有權。等雙方花了幾十萬打完了官司,電影早就上映完畢,並且還獲得了百萬港幣的高票房。

後來為了避免版權紛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