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9部分

“好了,好了,不要再誇我了,否則我真要從樓上跳下去了。”許貫武再厚臉皮,也不能這麼大喇喇的接受幾位原作者的膜拜,還是趕忙舉手投降道。

“大哥,現在距離過年還有四個月。我看你還是抓緊時間,快把這部《半斤八兩》拍出來,不然就趕不上春節檔期了。”許貫武笑著說道。

“趕不上春節檔期有什麼關係,關鍵是要讓觀眾看得開心。否則如果單純是為了賺錢的話,那以現在的票房號召力,隨便拍一拍東西都能獲得高票房。但是觀眾對你的信心卻減分了。如果經常拍些爛片糊弄觀眾,以後誰還會看你拍的片子?”許貫文聽二弟這麼說,忍不住教訓道。

許貫武雖然受了大哥的教訓,但卻絲毫沒有因此而惱火,反而對大哥如此想法而感到自豪。事實上香港電影之所以失落。固然是因為世界大環境的轉變,但其實香港電影人自己不爭氣也是主因。

九零年代。蘇聯解體,投奔自由,接受全盤西化改造,代表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勝利。

而之後美國也見識到了文化宣傳的好處,大量展示美國價值觀的電影、電視開始大肆在世界範圍內傾銷。

失去了蘇聯這個最大的威脅,美國一超獨霸之下,其他國家只能俯首稱臣。不少原本封閉的市場被迫向美國開放,包括南洋市場、臺灣地區市場、東歐市場等等。

美國電影市場隨著美國世界霸權的確立逐漸擴大,而香港電影面對製作精良、場面宏大、特效考究的好萊塢大片,全無一絲還手之力。

《侏羅紀公園》、《泰坦尼克》接連打破了香港本土的票房紀錄,而當時香港本土電影的票房卻遭遇到了滑鐵盧。可見九零年代其實香港民眾並沒有失去觀影的興趣,如果票房確實質量夠高的話,他們還是願意掏錢去影院觀看的。

只是之前他們被香港電影人給忽悠慘了,雖然宣傳廣告上都是吹噓大明星加盟,絢爛武打場面、爆笑情節設計等等,但走進影院一看不是在炒冷飯,就是貨不對板,故事情節不知所云,人物演技虛浮誇張,畫面特技簡陋不堪

以七零年代為例,一部電影拍攝平均需要半年的時間;而到了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一部影片拍攝平均只需要三個月。所需要的時間比七零年代還要短,但是要知道在七零年代,很多電影都是在攝影棚內拍攝完成的,大片場流水線製造的產品。

七零年代的這種流水線作品還需要半年時間拍攝,黃金時期幾乎全部都是實景拍攝,你只用三個月的時間來拍,那質量怎麼可能上的去?!

在那香港電影的黃金期,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都是連軸轉的,同一時間趕許多不同的劇組,這邊拍完了一組戲,馬上做車去趕下一場。鄭玉玲高峰時期一天之內要趕九個劇組,所以得了個鄭九組的花名。

一天之內去九個劇組,飾演不同的角色,演員能發揮出好演技,那就真的是見鬼了。但是沒辦法,誰讓她有票房號召力呢?臺灣片商、南洋片商、韓國片商點名要她主演,不請她電影拍完了賣不出去。所以逼得製片人求爺爺告奶奶也要把人請過來。

而明星有那麼多電影公司來請,自然也就自抬身價,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一步一個高臺階的往上喊。

也正好趕上香港電影黃金期,大量熱錢湧了過來。所以只要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都可以喊個高價,反正香港電影此時在海外非常賣座,所以海外片商業投資的起。

但是爛片拍的太多了是損人品的,尤其是那麼那麼多的爛片拍出來,連好多明星都丟掉了節操,還讓觀眾怎麼會有信心?

結果海外觀眾越來越不給面子,加上美國高質素的大片一衝擊,港片迅速就丟掉了海外的票房。當香港電影人還流行土法上馬,追求四兩撥千斤的境界,以小投資的影片博取高票房時。美國電影人卻信奉一分錢一分貨。用極高的電影投資拍攝質量極高的電影。一力降十會,硬生生打爆了香港電影人的四兩撥千斤。

而這時候臺灣片商也起么蛾子,自從他們的投資佔據了香港電影市場的大頭之後,就直接組建了一個價格聯盟,硬生生逼著香港電影人降價。反正現在南洋市場已經淪落了,而電影多數都是我們投資的,你不減價我們這邊就不買。

這下香港電影就徹底悲催了,拍的片子壓價賣出去。虧損的鐵定都是香港本土的電影人。賺不到錢的電影還有人願意拍麼?

別說還真有人有頭腦,不是壓低價格買片嗎,那就徹底給擺爛掉。反正好片賣不上高價,那就隨便請幾個明星,然後胡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