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大家的好評。
吳思源導演執導的《七百萬大劫案》與《廉政風暴》。也是緊抓當前社會的新聞熱點,利用人們的好奇心與關注度。所以電影未拍先火,一早就贏得了大家的關注,所以票房自然也就有了保證。
但邵氏所投資拍攝的電影,多數都是陳腐老舊的功夫片,不是為父報仇,就是爭奪寶藏這類題材的電影在七零年代初,還算是題材新穎。但是好幾年過去了,再新穎的題材都已變得陳舊。
連三年前大熱的民初功夫喜劇片,現在都變得不再那麼賣座,更不要提六年前大熱的武俠題材了。如今邵氏依仗的張徹大導演,已經漸漸失去了創作活力,旗下的弟子雖然一代比一代多,每年拍的電影一部多似一部,但可惜的是票房卻一年不如一年。
而近年來剛剛坐上導演寶座的劉佳良師傅,雖然做武術指導是一把好手,但是做導演卻又有侷限。他自認是黃飛鴻的嫡系傳人,所以一心想要弘揚正統拳術,所以電影中就不免多了許多說教的成分。較之洪京寶等的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就不免顯得老古板了些。
而且劉佳良處理單打獨鬥的武打場面很有心得,拍出來也十分的精彩好看,但是一旦拍群戲的時候,就不免有些功力不足,常常都是拍的混亂至極。如《陸阿採與黃飛鴻》之中的搶花炮情節,拍的當真是雜亂無章,難分主次。
這其實也與劉佳良的出身有關,他本身是家傳武學出身,之後又做了武術指導,擅長的本來就是見招拆招,一兩個人對打的無數場面。真正要拍混戰的戲,都由導演在一旁做排程,因此他就缺少一些掌控大場面的能力。
相對來說洪京寶、程龍等人出身在戲班,而舞臺上面唱大戲,講究的就是用幾個人打出千軍萬馬混戰的場面,所以論在場面排程上,洪京寶、程龍等人反而比劉佳良更有經驗。
再加上洪京寶、程龍等人年輕,又知道自己是僥倖上位,所以有不懂他也會主動問人。而且別人見到不好的地方,也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來。
但劉佳良是久熬出頭,在張徹大導演手下忙了十多年了,眼看著小一輩兒都上位了,劉佳良師傅才剛露頭,所以不自然的就會有種急切要做出一番成績的心理。而且他資歷高輩分重,也沒有哪個導演敢提意見。劉佳良師傅也覺得自己資格夠老,經驗夠足,所以也不屑去聽取別人意見。
於是就成了一個是兼收幷蓄,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另一位則是固步自封,作風老派,不思進取。自然影片拍出來之後,觀眾也會用腳來投票。
劉佳良師傅雖然自詡是南拳正宗,但拍出來的電影票房都不過兩百萬。雖然相比廉價的投資,邵氏還是有的賺。但是相比洪京寶、程龍等小輩兒,卻又遠遠不如。
洪京寶去年票房最差的那部《甩牙老虎》,票房也有兩百三十萬港幣呢。更不要提程龍的《龍少爺》,可是足足有七百多萬港幣的。
倒是另一位大導演李翰祥,去年推出的《風華雪月》、《乾隆皇下江南》、《佛跳牆》等三部電影,票房均有不俗的成績。可算是邵氏如今非常倚重的老臣子了。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下江南》之中飾演乾隆皇的狄龍。當初是在李翰祥大導演執導的《傾國傾城》中飾演光緒皇帝。可惜被姜大維飾演的小太監寇連材搶了風頭。也招惹的兩個人從此反目,讓喜愛他們的影迷一陣惋惜。
《乾隆皇下江南》前面還有一部《乾隆皇奇遇記》,同樣都是古裝的喜劇片,取材於老北京的相聲段子《君臣鬥》。狄龍本來是演慣了大俠的,濃眉大眼一身正氣,飾演屢屢被劉羅鍋作弄的乾隆皇,未免就和他之前的戲路不同。
其實乾隆皇這個人物也並非是為狄龍準備的,只是當時狄龍要被許氏請去拍《天涯明月刀》。邵氏怕狄龍一去不回頭,硬生生的扣住就是不放人。但是扣人總也要有個名頭啊,正趕上華山導演籌拍《乾隆皇奇遇記》,正好就把不適合的狄龍給塞了過去。
狄龍是非常敬業的一位演員,早先飾演古裝大俠的時候,因為經常有騎馬賓士的戲,所以每天下午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在邵氏影城後面,用退休的賽馬練習騎術。四十多歲時狄龍為了拍戲還苦練滑冰,如此敬業的精神自然也讓他贏得了眾人的尊重。
因此雖然乾隆皇這個角色與自己之前的戲路不同。是邵氏為了留住自己硬生生安排給自己的。但是狄龍還是仔細的做了各種準備工作,他特地跑遍了摩羅街舊書市場。找到了一本中國相聲大全,又辛苦淘到了幾張相聲唱片,一遍又一遍的仔細欣賞,琢磨其中引人發笑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