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的是“有”與“無”的理論,用的是辨證的思想,相當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菩薩經》三百六十卷;都是些關於菩薩的介紹,比如生辰時日、外貌特點、管轄的範圍、法力的大小等等,相當於後來的名人傳記。
《虛空藏經》二十卷;內容比較形而上,大概意思就跟基督教教裡上帝說的那句話一樣,“空虛、空虛,這一切都是空虛中的空虛”。
《首楞嚴經》三十卷;內容比較宏觀,關乎的都是一些宇宙與世界、大環境與小環境、個體與整體、靈與性的一些問題,有點兒像霍金的《時間簡史》。
《恩意經大集》四十卷;書中叫人凡事行善,常懷感恩的心,另外還要重情重義,與我國的儒家思想有些近似,有“人之初性本善”的意味,也跟基督教的教義差不多。
《決定經》四十卷;這裡面多是些關乎人生選擇的問題,比如何去何從,何舍何得,是選布衣生活還是選出世做官;而最終還是回到了人的本身上,最後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以人為本。
《寶藏經》二十卷;多是些修身養性的論述,叫人不要貪心、不要邪淫、不要嫉妒、不要見利忘義,有點兒像基督教的十條誡命。
《華嚴經》八十一卷;要求的是身心合一的境界,有點兒像武俠小說裡描述的“人天合一”,最高境界是人與周圍的環境大同化,物我不分。
《禮真如經》三十卷,至於它裡面講的到底是什麼內容,師父介紹的時候俺正在打瞌睡,所以沒記下來,這不可謂不是一個損失,並且是整個世界的,也不知道後面會不會有聰明人把它概括出來。
《大般若經》六百卷;這又有些相對論的味道,存在的東西並不一定是“有”,沒有的東西也並不一定不存在,周星馳在他的無厘頭電影《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裡唸的就是其中一段經文,但唸完這些經文到底能不能穿越時空隧道尚還是一個有待考證的問題,也許和尚們都還沒有達到周星馳的那個境界,所以不能到過去遊玩一番。
另外還有《金光明品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