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誦械幕�啤G逋醭��蘢×酥洩�嗣竦畝啻畏磁眩��竅衷謁�鹽詹蛔《醞夤叵盜恕H氈臼だ�螅�洩��10 年中處於帝國主義在遠東競相爭奪之中。為了賠償戰敗損失,中國對歐洲國家負債累累;為了抵擋日本,中國把俄國請進了滿洲― 直到l905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才退處滿洲北部,日本則雄踞南滿和朝鮮。與此同時,俄、德、英、法1898 年都在中國瓜分勢力範圍,一般都有一個海軍基地,一條通往內地的鐵路和沿線可以開發的礦山。總而言之,中國看來已經奄奄一息。一個新的世界必須出來挽救它了。
1840到1895這55 年顯示出中國得的是內優外患的老綜合症。這個王朝苟延殘喘,靠的是犧牲人民,綏靖外國人,以取得他們的武器,鎮壓長江下游、西北、西南以及中亞細亞的叛亂。外國列強把(中國)周邊的納貢國家一個一個蠶食了去,不僅有伊犁地區,還有琉球、越南、朝鮮,甚至緬甸。這個時期除了對法國和後來對日本作戰外,還有西方勢力的廣泛入侵。輪船和電報加快了運輸和通訊的速度,主要商埠的城市化培育了文化變革的幼苗。19 世紀50 和印年代人口雖然喪失很多,但後來又新增加不少,並帶來新的問題,現在政府嘗試用各種辦法補救時艱。清王朝以恢復皇權來增加自身的活力,然而,這樣做又使它的統治基礎發生了變化。漢族官吏藉著忠實於個人的地方軍隊在各省爭得領導權,而北京則與英國和其他外國合作,開始謀求軍隊、外交關係和對外貿易的現代化。最有意義的是人數逐漸增多的上層階級的多樣化,城市(特別是商埠)裡不受官方控制的各種專業人士嶄露頭角,地主、及第的儒生同商人間繼續不停的大融合。此外,農業的商業化也在前進之中。
對西方的研究已經開始,有些學生已被派到國外留學,但是清廷不是強有力地領導現代化,而是在中國積貧積弱的形勢下小心謹慎地加強權力控制。隨著基督教會和其他外國勢力的不斷擴張,中國社會開始向外來的現代化影響開放門戶,但是王朝對於非中央的行政首腦部門的壟斷管理體制,改變得極其緩慢。
19 世紀研年代清朝的“中興”到底怎麼樣?答案不一。從王朝的觀點看來,帝國政府經受了幾次叛亂,皇帝仍然享有高階官吏的忠誠,有權任命和罷免從中樞到縣級的首長,以勒令、諭旨釋出對他們的摧升、降級,獎勵和懲罰。一句話,官吏制度繼續保持不變。在這個體制表面上一仍川貫之中,權力卻從滿人滑落到漢人、從北京滑落到各省、從各省的高階緒紳(會、殿試人第的舉子、官僚、大地主世家)滑落到中下人士手中,而他們也許是透過“捐官”、賄賂或大官的推薦而進人這個階層的、,到1895 年,由王權的國家、社會的孔孟之道和滿族統治構成的綜合體,已開始分崩離析。現在各省的高階官吏都是漢人,他們以地方的商業稅收來養活他們的地方軍隊。連綿不斷的戰爭已釀成地區性動輒使用暴力和軍閥勢力的趨勢。進人20 世紀以後,這個趨勢愈演愈烈。帝國政府的財政收人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多地依靠商業稅。封疆大吏使用私人幕賓協助他們進行統治,並同外國領事辦理地方外交;有時也藉助於朝廷海關稅務司同事的力量。名義上國家主權在北京,但通商口岸(這時已是主要的城市)的主權則不在北京控制之下。現代化的方案多半由那些幕賓經手,而他們常常中飽私囊。“官督商辦”的大門不再向私人企業開放,而是向一種公開貪汙的高階形式― “官僚資本主義”大開方便之門。
這種對於中國現代化早期腳躇不前的消極評價,反映出在日本和西方突飛猛進時期通商口岸對中國落後形勢的嘲弄。進一步的研究應該揭示出中華帝國晚期以前預見不到的重大變化。
第二部分 晚清帝國秩序的變革1895…1911年
08 改革與反動
任何國家的歷史都是民族主義的― 就是說,它總是要把在這個國家的外國人的活動過濾出去。不錯,中國的歷史首先是漢族人民創造的。但是外來的人,諸如蒙古和滿族征服者也在其中發揮了作用。在同樣意義上,基督教教會也產生了影響,特別是在不平等條約簽訂後的一個世紀(1842…1943 )中。因此,談到改革運動不妨就從基督教對它的貢獻說起。傳教士按他們的職業論都是熱情的改革派,而且他們的活動一開始就和中國的體制發生了矛盾。
耶穌教傳教士和中國的地方士紳是天然的敵人,就像狗和貓一樣。兩者都享有特權,不受官府壓制。兩者都是宇宙學說的導師。他們勢不兩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