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6部分

如此。沉思了一會兒,小心地建議道:“殿下。官俸便加一倍如何?光復神京,百姓亦有賞,便也給官員些鼓勵。等到北伐成功,天下安定時,殿下再酌情施恩,也不為晚。”

一倍也不多。朱永興知道現在錢來得快。籌備北伐也花費極巨,便點頭同意,又說道:“雖是財政有些緊張,但可以讓官員們另有待遇。孤有一個主意,取名為養廉銀。如果官員安分守己。不貪瀆失職,在其退休,也就是致仕後,俸祿照拿。”

退休一詞,始見於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韓愈《復志賦序》:“退休於居,作《復志賦》。”依古代而言,即是辭官於朝,退閒於家,頤養晚年之意。需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古代的“退休”僅限於官吏,常見的稱謂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是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退休制度的另一個要件就是退休後的待遇,這關係到退休官員老有所養、老有所尊的大問題。歷朝歷代對此雖然都比較重視,但卻沒有形成一個成文的律令,更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明朝初期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按現職退休,四品以下,任現職滿三年且無大過者,可升一級致仕。明中葉改為業績突出者可升兩級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規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後來又規定退休官員一般情況下不發放退休金,但不會讓你喝西北風的,若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

簡單地說,如果不是品級很高,或者皇家特旨,普通官員離開官場或退休,馬上成為“無任何特權、無退休工資、無醫療保險,還要騰退公房”,簡稱“三無一退”人員,至於那些基層公務員更不必說了。

“師爺”是比較常見的基層公務員,屬於吏的範疇,專指那些讀書卻科舉不中,轉而研讀並精通行政事務的讀書人。而被朝廷任命為縣(市)長的,大多是科舉出身,儘管能寫一手好字,能背四書五經,但要處理一個不熟悉地方的複雜行政事務,一竅不通的大有人在。於是,地方官為完成政務,就須招聘熟悉地方社情民意的師爺,輔助他們處理政務和事務。

還有衙役皂隸,與師爺一樣,既不佔國家編制,又沒有國家財政每月撥付的工資。他們的吃穿用度全靠聘用他們的官員給予,有錢的大方的多給一點,沒錢的吝嗇的少給一點,沒個準頭。

正因為以後的生活沒有保障,官員和師爺、衙役們,在位時多會貪汙受賄,大搞灰色收入,為自己準備後路。

“殿下欲令官員無後顧之憂,斷其貪瀆之念,然亦需細加商議,定出章程。”潘永昌說道:“比如這官員的品級,還有在職的年限,都要有所規定,方能貫徹實施。”

“有品者十五年,無品者二十年”朱永興心中本已有了初步設想,但說著說著千頭萬緒一齊撲來,讓他不禁皺眉苦思。

明清之際,表面上的地方長官是進士出身的儒生擔當,實則多是那些積年的小吏主持政事。那些呆書生讀了幾十年書,好不容易有個前程,做一任實缺官,卻是如同睜眼瞎子一般,於政務斷案一竅不通,只得透過聘請的師爺和那些熟手小吏來辦事。

官員不通政務,極易被這些人欺瞞左右,想清廉亦不可得。解決之道也有,便是由實材補授。文筆出眾的則任書力,通算術者,則為核算審計的官吏;法務和廉政官吏,則由通律令和演算法的通才擔任。

只是以科舉取士,單以文采論才,已是歷史悠久的習慣。朱永興想專才專用,以專業授官職,勢必積起軒然大波,特別是江南這塊傳統觀念極濃的地方。北伐之前,穩定江南是根本,是以此時斷不可行。

“殿下——”潘永昌突然見朱永興陷入了失神狀態,眉頭緊皺,似乎有極大的難事排解不開,不由得低聲喚道:“不若由屬下召集人手細加商議,制定出章程交與殿下閱看定奪?”

朱永興有些頹然地嘆了口氣,事情太多了,總要一件一件地去辦。有些急,有些可緩,自己還是太操切了。

(未完待續。。)

第二百七十一章 阻擊

太陽的光線漸漸從高空憂鬱下來,陰溼的氣息在四處撩走,灰暗的雲塊緩緩從北向南移行,給人一種荒涼寥落的感覺。( )

都統鄂申巴圖魯勒住了馬匹,四下瞭望。道旁是經霜見雪的樹林,遠處是寂靜無聲的山野,一隻烏鴉在不遠處的樹枝上叫了一聲,撲愣著飛走了。頓時,一種惆悵的感覺襲上鄂申的心頭。

南京失陷的訊息傳來,佈置在浙江衢州、麗水、溫州一線的清軍得知後路斷絕,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