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作戰的明軍將士來說,感恩戴德是一方面,增強了勝利的信心則更為重要。
同樣掛著總兵銜的高得捷雖然只帶出了四百多騎兵,卻並不統屬於七所部,所以於七說話也客氣得很。同時,於七對這批裝備精良的騎兵是羨慕不已,甚至有過轉到騎兵的衝動。
高得捷與於七是差不多的感覺,沒有文官掣肘,不用操心糧餉,不用操心武器裝備,不用操心軍用物資,甚至軍隊紀律也由軍法處接管,武將就只管練好兵,打好仗,這樣便顯得輕鬆,也更能專心致志。
“於將軍所言極是。”高得捷指了指自己手下的盔甲,說道:“此乃購自西夷的甲冑,花費不菲,我軍目前也只有四百具。但參謀總部已有呈文告知,日後每月將拔付三百具,這樣的速度和財力,除了萬歲外,誰又有這個本事?”
在十四世紀以前,西歐鐵甲與其他地區一樣,以鎖子甲為主,鱗甲、札甲為輔。真正意義上的板甲則出現於十五世紀初,鍛造大型弧型金屬的技術和冶金技術的大發展,奠定了後世整體式鎧甲的基礎。
尤其是在公元1400年以後,在材料學上出現了重大突破,就是發明了高爐:燃燒溫度的上升使鑄造鐵的出現成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塊鍊鐵),鋼鐵生產量大增。另一方面,水力鍛機的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指引下的冶金技術發展等等,奠定了這個時代中鎧甲工藝飛躍的基礎,使十五世紀成為板甲成型並獲得大發展之時代。
而且,人們很快發現:板甲的防護力和同等重量下帶給士兵的靈活性為其他鐵甲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