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6部分

也只有同樣擁有鋼鐵意志的近代步兵了。何況。現在的清軍還根本不知牆式衝鋒為何物。

遊牧民族的掠奪和殺戮靠的是他們的武勇和戰技,而農耕民族的抵抗和戰鬥則多要依靠他們的科技和裝備。

火器的進步和使用,在漢民族第一次擊敗異族統治時,居功至偉,那是朱元璋領導的滅元之戰;時隔數百年之後,明軍的武器裝備重新走到了世界的潮頭,還具備了近代化性質的理念和意志,並且正以這樣的優勢再一次向異族發起了狂猛的反攻。

當然。要說明朝時的火器研發,其實也可以算是在世界的領先水平之列。當時就已經有了自生火銃與魯密銃。與燧發槍基本上是一個思路和結構。

但明朝末期,百弊叢生。首先是火器質量的可靠性難以保證,這其中原因複雜,涉及關係眾多,到明朝滅亡也沒有找到解決之道。

而更重要的是明軍的紀律敗壞,甚至有些狠如匪盜。糧餉固然是個問題,但卻不是“匪來如梳,兵來如篦”的理由。如此一來,再精良的火器,也發揮不出威力。

所以。武器致勝論在當時是不完全正確的,關鍵還是在人,在於士兵的意志和紀律。李定國能取得衡陽大捷,鄭成功能兵逼南京,在很大程度上便說明了這一點,並且還顯示出八旗和漢人組成的軍隊,如果作戰意志同樣堅決的話,差距並沒有象滿清吹噓的那般大。而現在,明軍便是在更明確地向滿清證明,一個崛起的民族是不會被征服的。

更多的明軍趕到了戰場,唐季所率的這個總旗用英勇死戰吸住了清軍,爭取了時間,使得以步兵為主的明軍能夠趕來增援,逐漸形成了兵力優勢,並開始實施圍攻。

明軍步兵沒有機動優勢,如果清軍騎兵不主動發起攻擊,就始終無法迫使其進行面對面的戰鬥。現在,哈喇的眼中是遠方不斷湧來的明軍,一個個方陣割裂了清軍騎兵的陣形,命令的傳遞變得艱難,越來越多的清軍遭到了交錯火力的打擊。

該是撤退的時候了!梅勒額真哈喇看到土丘上的戰鬥已經結束,在屍體枕籍中已經沒有站立的人影,他在心痛損失之餘,卻也略感安慰。

嗚咽的號角吹響,清軍騎兵利用速度優勢飛快地脫離戰場,向遠處賓士。只要騎兵想逃,步兵便無法對騎兵構成殲滅性的打擊,這無疑是步兵難以彌補的缺陷。

火槍依舊在響,不時有清兵被擊落下馬,一些在戰鬥中失去馬匹的清兵則更跑不過激射而來的鉛彈。

梅勒額真哈喇回頭觀看,這或許是此戰最為後悔的一個舉動。在那座染滿鮮血、堆滿屍體的小土丘上,突然搖搖晃晃地站起了一個身影,接著是第二個艱難而起的旗幟被重新豎立了起來,鮮紅得耀眼,刺痛了哈喇的眼睛。

這就是最後的結果?哈喇不想承認,卻又不得不承認。同時,他也知道,所有心中還存著一絲安慰的清兵將會因這幾個傷重欲墜的身影而心如死灰。損兵折將,騎兵無法撼動步兵,這已經是心理上的沉重打擊。而這幾個倖存者,則使清兵灰心喪氣,再無戰鬥之意。

嘴唇咬得出血,哈喇匆匆集結部隊,已經是傷亡過半,以後的騷擾和遲滯任務將不可能完成。面對五六百明軍都無法將其乾淨徹底地消滅,士氣低落到極點是可以想見的事情。

但戰鬥並未因清兵的脫離而結束,明軍步兵在增援,而集中起來的千餘龍騎兵卻已經迂迴切斷了清軍的退路。

在哈喇視野中,明軍的龍騎兵都跳下馬來結陣,隊形越拉越開,排出一個四列的寬大的散兵線,看似單薄的四列火槍兵排得十分密集,筆直站立在他們前方,近千枝火槍指向了他們。

(未完待續。。)

第六十三章 攻掠遼東

明末清初,遼東地區戰亂頻仍,百姓流離,田野荒蕪,人煙稀少。順治入關時,為了使百萬滿族人能“從龍入關”,絕其後顧,清兵還毀壞了大量村鎮房屋和田地農具。同時,也使明朝二百餘年,不間斷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遼東修築的密集型城鎮,“從山海關到開原,形成的五里一堡、十里一臺、三十里一城的建築體系”,毀於一旦。

1644年,多爾袞下令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禁關令”使得東北人口更加稀少,滿清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藉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歷史上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對東北實行了封禁政策。

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滿洲境內分段修築了一千多公里名為“柳條邊”的籬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