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些大城,不走昆明…貴陽,而是從滇南走元江,然後準備由廣西到廣州,坐船走海路。或是到福州,或是到杭州,或是直到南京。
嗯,福州有耿精忠的府宅。杭州有魯王朱以海管理的宗人府,南京則有朱永興坐鎮,這三處是朱永興給永曆提供的三個選擇。任選一處,看似寬鬆,但在心懷忐忑的永曆等人看來,卻是新皇的試探和考驗。如何選擇可要慎重。
屋內只有馬太妃、王皇后,以及在緬甸表現最為忠心的太監李崇實和李國用。鄭昭仁雖然對外面是嚴加防範,但在內部還是顯得比較寬泛,他不相信這幾個人在他和國安部以及所挑選兵丁的監視保護下,能搞出什麼花樣。
“兒臣覺得去福州最妥貼。”永曆回覆了下失落的情緒,低沉地說道:“既不在新皇眼下,免了很多禮節上的麻煩;又不歸宗人府轄管,生活比較寬鬆。”
馬太妃輕輕搖了搖頭,說道:“本宮起初也是這樣認為。但思來想去,卻覺得不妥。舊君拜見新皇,不說是應有之意吧,可也算是合情合理。再者,若是在新皇之側,禮儀上雖麻煩,卻也有解決之道。若遠離新皇,恐其生疑。再有小人構陷,連見面分說的機會怕是亦沒有了。”
“臣妾贊成母后所說。”王皇后低聲細語地說道:“代宗取英宗而立。所以嚴苛相待,原因恐是出在皇太子身上。如今太子早夭,我等再小心從事,新皇的猜忌怕是不會太重吧?”
英宗被瓦刺俘虜,景泰帝雖取而代之,但皇太子已立。也就是說隔代君王在法統上又會歸於英宗一脈。景泰帝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浚,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並對英宗軟禁嚴管,不能不說也是為了排除以後的隱患,避免秋後算賬。禍及子孫。
現在則是不同,太子已死於緬甸,朱永興無疑會少了一層擔憂。而且馬太妃說得也很有道理,有意避嫌反倒容易惹上嫌疑,倒不如去拜見新皇,言語恭謹、禮節謙卑,以示對皇位再無企圖,以此來儘量消除新皇的猜忌。
“你倆怎麼看?”永曆顯然對拜見新皇有所疑懼,便轉向兩個太監詢問。
在緬甸時,馬吉翔、李國泰曾對永曆帝訴說廷臣和隨從人員生活困難,有的人已經沒糧下鍋,意思是要朱由榔拿出“內帑”(這對流亡他國,自然不可能有任何財政收入)來救濟。朱由榔本來就沒有多少家產,這時屢經劫難,已經捉襟見肘,一怒之下把黃金製造的國璽扔到地上,讓他們鑿碎分給群臣。典璽太監李國用叩頭道:“臣萬死不敢碎此寶!”可見李國用對於皇帝的忠誠和對皇權的敬重。
見永曆詢問,太監李國用趕忙說道:“啟奏萬歲,老奴沒什麼見識,萬歲怎麼說,老奴便怎麼做。”
而東宮典璽太監李崇實除了忠誠外,還很有頭腦。永曆君臣入緬之初,他和黔國公沐天波、華亭侯王惟華便認為把朝廷命運完全置於緬甸保護之下,萬一緬甸當局態度發生變化,將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所以,向永曆提出建議:“將入緬的文武將士一半隨大駕(指朱由榔)入緬,以一半導太子入茶山排程各營,即上在緬地亦有外援可恃。不然,深入夷穴,音耗內外不通,終於生困。”可惜,永曆帝雖覺得這個建議有道理,可以考慮,但中宮王氏卻捨不得愛子遠離身邊,堅持不肯。
思索了一下,李崇實恭謹答道:“老奴亦贊同太后千歲。只是——”他欲言又止地閉上了嘴巴。
“有話就說,現在是何時,不必藏著掖著。”馬太妃不悅地瞪了李崇實一眼。
“是,老奴便實話實說,還請萬歲和太后恕罪。”李崇實無奈地嘆了口氣,說道:“老奴覺得若要使新皇釋疑,以保日後平安,莫過於請辭尊號、退位歸藩,然後由新皇決定行止。”
“胡說。”永曆立時斥責,“請辭尊號,退位歸藩,豈不是令新皇再無顧忌,可隨意處置?”
李崇實撲通跪倒,重重地叩頭,泣道:“老奴該死,請陛下恕罪。但老奴卻是一片忠心,難道非令新皇有所顧忌,方可保日後平安否?”
永曆一愣,嘴張成了o形,被這話一下子提醒了。是啊,要想日後平安,便要極力剖白自己再無爭位之心,也就是要讓新皇消除猜忌和疑慮。請辭尊號、退位歸藩不正是最好的辦法嗎?
馬太妃和皇后對視了一眼,不約而同地輕輕頜首。李崇實此言聽似荒唐,大逆不道,卻正是保全自身的最佳之道。太上皇算個什麼,沾個皇字,便會令新皇不舒服。若是普通宗室,不犯錯的情況下,新皇想必不會濫行加罪?
(未完待續)
第六十一章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