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困難時期,或者至少說是困難已經大大緩解。在糧草物資方面,明軍可以採取主動的進攻計劃,而不必再擔心光復地區的民生困頓。
江南、湖廣收穫了一季糧食,而湄、仙地區早已經把收穫的第一季糧食運到了各個需要的地方。籌措來的款項從占城、真臘、暹羅買到了大批物資,足以支撐明軍在一個或兩個方向上採取戰略性的作戰行動。
而從戰局上看,進攻保寧(現閬中)的態勢是非常有利的。晉王李定國在重慶的鎮朔軍,以及由夔東十三家擴充改編的討朔、伐朔兩軍,已經形成了戰略上的包夾之勢。藉助於長江航路的暢通和充足的船隻,機動調兵,足以在進攻方向上形成壓倒性的數量優勢。
。。
人馬浩浩蕩蕩,在旌旗招展中昂然行進。不時有斥候縱馬馳過,通報著前方的訊息。
晉王李定國在隊伍中騎馬而行,不斷地給斥候們下達著命令,而身前身後則是馬蹄聲雜沓,無數鐵騎正滾滾向前。
作為最先組建的騎兵部隊,鎮朔軍已經擁有了五千驃騎,三千龍騎,以及一萬五千名的步兵。從這個比例上來看,鎮朔軍是明軍中機動能力最強的部隊。
作為此次作戰行動的主力,李定國率領本部在嘉陵江西岸向北攻擊,鄭王劉體純統討朔軍的兩個師在東岸推進。參謀總部的計劃不僅是攻佔保寧,而是要盡復川北,兵逼漢中。
“川北為漢中門戶,有川北後得有漢中,無川北不第無漢中。至保寧一隅屯聚清廷糧餉,又兼設文武,為西南地區滿清唯一立足點,破之乃為重要。”
對於總參謀部的佈署,晉王李定國深以為然。當初蜀王劉文秀雖然有些操之過急,但也是看到了川北和保寧的重要性,清軍倚以為全川、收雲貴之大鎮。所以,他才要趁勝消除這個威脅。
儘管劉文秀兵敗保寧,卻不可否認在當時來說,他的大策略並沒有多大問題。只不過是在攻打保寧的具體佈置上,犯了輕敵分兵的錯誤。
而現在總參謀部作出收復保寧的計劃,情形與當年又是大不一樣。明軍已收復了四川絕大部分地區,且採取了有力措施經營四川。比如設官安民,組織移民,聯絡土司,加緊屯田,已經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未完待續)
第三十九章 聖意
就軍事而言,收復重慶之後,鎮朔軍同夔東十三家改編的明軍已經聯成一片,可以動用的兵力大大增加。此時作戰,不僅收復保寧把握極大,繼續北上陝西漢中亦有可能。
而退入保寧的重慶清軍在實力上並未得到大的加強,對於高明瞻來說,能守住保寧即已自慶,完全是一副等著捱打的被動模樣。他是四川巡撫,而巡撫乃守土之臣,在沒有朝廷旨意的情況下,便當與保寧共存亡。也就是說,他被逼到了絕路上,不死於敵,便死於法,再就是投降這一個選擇。
在更深一層的考慮中,朱永興和他的智囊團認為懷慶蔡祿等人的反正,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漢將在降清後不僅受到滿人的歧視,而且在察覺清廷實力有限時,便很可能會一試身手。
對此,便需要更多的勝利,對滿清的進一步打擊。換句話說,今年只在山東進行了軍事行動還顯得不夠鼓動人心,還需要更多的催化劑去起作用。
面對明軍的發動,川北清軍稍觸即退,他們顯然不想零散地與優勢明軍作戰,似乎要收縮集結兵力於保寧,然後再倚城與明軍抗衡。
定朔伯王輔臣跟隨在李定國身側,因為其個人武藝、騎術的精湛,而得到了晉王李定國的青睞。作為原來吳軍中的一員,王輔臣被調到四川時,是心懷忐忑的。直至看到了組建、訓練中的騎兵部隊,才有些恍然,覺得這是對他“馬鷂子”的正常安排。後來又見到了原屬吳軍中的高得捷等人前來學習觀摩,這心理也就漸漸平衡下來。
對於明軍的總體情況,以及八旗的作戰特點,王輔臣認為建立騎兵部隊是理所當然的。而在北地作戰中。騎兵部隊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建功立業的機會還多的是。
對於從西南劍指甘陝,王輔臣與李定國一樣,對於征戰西北這家鄉之地有著很大的熱情。這次作戰,是他歸順明軍之後的第一次,也是騎兵自組建以來的第一次出征作戰。如何取得更大的戰績來證明自己,顯然是他所極為期待的。
“自少年離甘陝,至今已三十年矣!”晉王李定國發出了由衷的感慨,“少小離家老大回,不知故土已變成何樣了?”
“看各種情報,甘陝很是凋弊。”王輔臣想了想,說道:“末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