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九,閩省滅朔軍兵出分水關。由蒼南、平陽、瑞安直取溫州;靖海侯鄧耀率分艦隊開至溫州外海,並於溫州以北的樂清佯攻登陸,予以配合。
永曆十七年。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一月二日,鎮海伯楊彥迪、建平伯鄭纘緒率兩千餘艘戰船由崇明出動,直入長江。在南通江面,破朔軍借船南渡長江,水陸大軍直指清軍第一道江防——江陰。
一月五日。明軍進至江陰,清朝文武官員憑城扼守。明軍水師先破江上工事。然後駛近城池予以炮轟,破朔軍趁勢猛攻。江陰小縣,一日而下;八日,明軍進抵瓜州,陣斬清遊擊一名,敗敵滿漢兵馬數千,炸斷攔江鐵索,摧毀鎖江防線“滾江龍”,焚燬清軍江上浮營(又稱木城)三座,使清方苦心經營的江防工事全部瓦解。同一天,明軍攻克瓜州,清操江巡撫投降。
一月六日,西路明軍一改幾日來不急不緩的推進速度,晝夜倍道,兼程而進,直逼安慶。而作為奇兵突出的一部明軍騎兵,事先化裝成清兵模樣,由高得捷率領,先於大軍詐開城門,安慶清軍驚慌失措,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數千之眾竟出東門倉惶而逃,安慶乃下。
一月十日,西路明軍正繼續東進,已有蕪湖等地官紳派人送來密信,通報納降歸附的訊息;明軍以不足一千的騎兵先行,於一月九日收復蕪湖;一月十日,長江水師一部衝破武昌江面,前來會合,並通報武昌正被三路明軍圍攻,城內清軍有棄城北竄的跡象。
一月十一日,明水陸大軍在鎮江銀山大破清江寧派來的援兵,清鎮江守將與知府獻城投降。十三日,先鋒舟艦已進抵南京城下。
一月十五日,明軍西線軍團於當塗與東線哨船會合,從而基本上形成了東西會師,截斷長江,合擊南京的戰略意圖。
從攻克南昌到東西會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明軍長驅直進,幾乎沒有經過什麼大戰。
按後來的歷史記載:“帝御駕親征,王師所至,江之南北相率來歸。郡則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縣則當塗、蕪湖、繁昌、宣城、寧國、南陵、南寧、太平、旌德、貴池、銅陵、東流、建德、青陽、石埭、涇縣、巢縣、含山、舒城、廬江、高淳、溧水、溧陽、建平;州則廣德、無為以及和陽,或招降,或克復,凡得府四、州三,縣則二十四焉。”。
取得這樣巨大的成果,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清軍在長江下游的兵力單薄,三個重兵集團一在南昌被殲滅,一在武昌被圍攻,一在江浙被滅朔軍牽制;二是當時反清復明勢力的社會基礎還相當大,各地紳衿百姓不忘明室,明軍於西南崛起並屢戰屢勝,使他們重燃希望,盼之久矣;三是明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使士紳百姓簞食壺漿,傾力相助。
而明軍的戰鬥力,以及動用的大軍,更是遠超當年鄭成功所發動的長江之役。不算其他戰場予以配合的明軍,東西會師之後,陸軍便有殄朔、蕩朔、破朔三個軍,以及一直擔任朱永興近衛師的靖朔軍第一師,再加上水師陸戰隊,已經超過了十三萬之眾;水師更是有兩千餘艘大小船隻,官兵兩萬餘人。在裝備上,明軍擁有的火槍火炮的數量和威力更不是當年的鄭軍可比。
此時明軍兵抵南京,形勢與鄭成功長江之役時又大不相同。上游州縣、水路多為明軍所控。不必象當年鄭軍,擔心清軍由這個方向趕來增援;明軍水師更為強大,炮火更猛,清廷想從北方增援,如何渡江。便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而江浙清軍固然能夠回援,卻要面臨被滅朔軍銜尾追擊的危險,且要盡棄江浙要地。
這個時候便看出之前穩步進取的好處了,周邊無強敵,進抵南京城下的明軍可以說是後顧無憂。當然,清廷在江浙不斷投入兵力。此時南京的清軍數量也要多於長江之役時,有一萬有餘。而在明軍勢如破竹般向南京逼進的時候,為了保衛南京,南京的江南總督郎廷佐不惜以放棄部分州縣為代價,從附近地區調集一切可用的軍隊。同時向清廷發出十萬火急的求援奏疏。
“自海逆於京口得志後,賊勢大盛,於十三日,已溯江逼近江寧。時因城大兵分,力薄難支,懇請速從京師調遣大兵前來,方可恢復,大江兩岸城池亦不致失守。”
“賊兵水陸二十餘萬、戰船兩千餘艘。猖獗之勢更勝鄭逆。現攻下鎮江、太平、寧國等府,浦口、*、丹塗(當作丹徒)等州,欲攻圍南都。危如壘卵,乞發大兵南下救援撲滅,免致燎原焰天”。
郎廷佐的奏疏或有誇大之嫌,但此次明軍進攻南京的兵力和氣勢確實強大,使其惶恐難安,以致在奏疏中發出窘迫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