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3部分

寶的,還有給南海艦隊的。針對清廷的沿海遷界,以及很快便要發生的大事,明軍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和佈署。同時,這也是令一些人對他莫測高深,歸心投效的機會。

世上的很多事情便是如此,在未知情況前,你反覆揣測、擔憂迷惑,等到最後全部瞭然。卻發現擔心有些多餘,事情卻不象你想的那麼複雜,那麼困難。

朱永興坐在椅中,聽著通譯轉述緬使的話,心情慢慢地放鬆下來。

太子死亡,怎麼說也是一件大事,緬方藉機派出使者,一是前來通報。撇清與自身的關係,避免明軍有可能的報復和遷怒;其次是要求朱永興不再支援暹羅軍火武器。並與緬甸締約,亦按暹羅例,為兄弟之邦,而不是明朝所封的宣慰司;最後則是索要財物,以供永曆君臣吃住。

“爾宣慰司原是我中國所封,今吾皇與大臣暫住。亦是天朝上邦。爾國王應恭謹奉上,方為下邦之禮。如何反將吾皇與大臣困圍,受爾土人之欺,又殺吾數番所派信使”朱永興心中一定,思索半晌。立刻反守為攻,佔據主動,“若說是小國貧弱,無力奉迎,那便禮送吾皇與臣僚出境,諸般花費,吾自當如數支付。”

緬使愣了一下,沒想到朱永興會如此強硬,趕忙拿出永曆的敕旨,向朱永興解釋永曆君臣並無出緬之意,其中又有永曆給緬甸各守關隘官員的敕令,上面有“朕已航閩,後有各營官兵來,可奮力剿殲”話語,以證明與入緬明軍交戰,以及殺害入緬信使,並不是緬甸的意思,而是永曆所交代。

真是可憐又可悲。朱永興看過敕文,心中不禁嘆息,這樣一個皇帝,將中興希望寄於其身,還真是緣木求魚,痴心妄想。

儘管永曆朝廷仍以宗主國自居,事實上卻是逃難而來,這點緬甸君臣自然非常清楚。為了避免禮節上難以處理得當,緬甸國王拒絕接見使者,只派漢人通事居間傳達資訊。初入緬甸時,緬甸當局還給予一些物資幫助,即所謂“進貢頗厚”。永曆帝也還攜帶了一點積儲,有意回贈一分厚禮,用明朝習慣的說法是居高臨下的“賞賜”。但緬甸官員表示:“未得王命,不敢行禮”,意思是不願對明朝皇帝行藩臣禮。

現在,緬甸當局自恃有永曆君臣做人質,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要仿暹羅例,摘掉宣慰司的帽子,與南明成平等之國。顯然,這樣的要求並未得到永曆君臣的認可。

歷史上,緬甸國王的弟弟莽白髮動宮廷政變,處死老國王,自立為王后便派使者來向永曆帝索取賀禮。當然,緬甸當局的意圖顯然不是為了得到財物,而是借僅僅具有象徵意義的明朝皇帝致賀來增強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但永曆君臣“以其事不正,遂不遣賀”。寄人籬下,尚要維持天朝上國的臉面和名分,南明流亡政府的這種僵硬態度終於使原已不佳的與緬方關係更形惡化。

朱永興思索著,很快便分析清楚,不由得心中暗喜。緬甸從永曆君臣那裡得不到的名份和政治上的地位,想要從自己這裡獲得,豈不是更要封鎖永曆君臣與外界的聯絡。

“我國乃小邦,實無傷犯天朝君臣之意。若天朝各營兵入緬境殺害民眾,則眾怨難犯,相互約結,恐有不測之事!”緬使一邊解釋,一邊又暗含威脅,顯是害怕明軍動用武力解救永曆君臣。

既然你們覺得永曆君臣是奇貨可居,想從我這裡得到更多更大的利益,那便如你們所願好了。只是,這或許也給了自己削弱永曆和小朝廷力量的機會,可以善加把握。

朱永興暗自冷笑,兄弟之邦,不過是個名義;政治地位,也要靠實力維持。緬甸,實在是愚不可及。(未完待續

第一百一十六章 篡權之議

緬甸與暹羅的大城王朝斷斷續續已經進行了近百年的戰爭,目前在緬甸南部與暹羅北部,雙方仍互有攻守。漫長的戰爭使緬甸東籲王朝財政緊張,農業荒廢,歷史上其敗落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國力衰敗後,無法壓制內部的民族問題,而四分五裂。

緬甸民族眾多,其中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孟族、若開族、佤族等是主要民族,民族間的問題一直難以解決。北部撣族,南部孟族,還有西部的阿卡族,一直都對緬族長期掌握政權而心懷不滿,伺機而動。

此次緬王莽達派出使者,也是想與南明締約之後,增強自己的政治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壓制懷有異心者的妄動。同時,明軍的不斷勝利,以及與暹羅關係的愈加親密,也使莽達和大臣們有所憂慮。還有緬甸北部的撣族,一向和明朝親近,南明勢強,莽達還擔心那些撣族首領在中國的庇護下死灰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