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能做官,現在只能是書院的學生,學習過朱永興所指定的教材,通曉目前明朝所實施的政策,而不是以前透過科舉選拔的只會“之乎者也”、“四書五經”的酸腐文人。
所以,朱永興一手文,一手武,把講武堂和書院牢牢控制在手中。因為身兼講武堂校長、書院院長,所有從這兩個幹部培養學校畢業的都算是朱永興的學生。在古代,這個師長的名義可非同小可。欺師滅祖,更是世所不容,萬人唾棄。
正因為如此,朱永興對講武堂和書院極為重視,經常去露面,言語謙和平易,著意親近。每逢畢業,更是朱永興親自頒發證書、軍銜等類證明。
此次東征,一下子奪取了大片的地方,朱永興又至廣州未回,頭一回缺習了畢業典禮。現在呢,這些畢業便要任職地方官的學生來到廣州,朱永興也想借此彌補一下。
移蹕,遷講武堂、書院,這是計劃中的,並且正在準備的事情。但外界有猜測,朱永興及上層官員卻並未確實作出表示。關鍵還是在考慮和判斷廣州是否能夠安然無憂。
汝陽王馬寶率軍繼續向東挺進,惠州、河源、潮州、梅州,努力擴大廣州東面的佔領區域,為廣州提供東面的屏障;原駐柳州的敘國公馬惟興攻取梧州後,再向賀州進兵,衛護廣州的西北方向;晉世子李嗣興、總兵魏君重、閻惟龍率一軍北出清遠,向韶州挺進,等拿下韶州後扼守大小梅嶺,則擋住了清軍由江西侵入廣東的通路。
東征大軍四出,一是攻城掠地,二是為移蹕創造安全。對此,馬寶等將領都是心知肚明。東征以來,明軍幾經擴充,已經有了七萬多人馬,其中四萬多是明軍老兵,全部裝備燧發火槍和刺刀。另外則是由廣西、廣東的義勇鄉民組成的新兵,近半數由大刀、長矛、弓箭等冷兵器武裝。
兵工廠一個月生產四千餘枝火槍,進口則視財政情況而行,猛烈的擴軍使武器出現缺口也很正常。何況兵工廠的生產不僅僅是槍枝,還有火炮彈藥,幾場大戰下來,能夠支撐便已經令朱永興感到滿意。
火槍、刺刀雖然在戰鬥中具有很大優勢,但冷兵器部隊也具有戰力,特別是面對的敵人主要是綠營兵,武器是同一水平,決定勝敗的便是戰鬥意志。平南王藩下兵將在新會、廣州兩戰中被全殲,為明軍四下攻掠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
朱永興對於陸軍的武器配發進行控制,但對海軍則相當慷慨。海軍陸戰隊擴充定額為一萬人,目前只招募到五千多,卻有六千枝火槍在倉庫中準備配發。不能怪朱永興厚此薄彼,實在是海軍將成為牽制清軍大舉南下的最有力的部隊。按照時間推算。一個月後清廷肯定會有針對性的舉動,那時便是海軍出手的時候了。
而最先出動的便應該是新組建的長江水師。一百三十艘艦船,三千陸戰兵,加炮手、水手等合計六千餘人。能文能武、性格穩重的凌海將軍陳上川,被委任為長江水師總指揮,這也是為了方便與十三家打交道的安排。
明軍在海、陸兩軍的擴充如此迅速,與清廷實行“沿海遷界”暴政是密不可分的。正象滇省人民經歷了清軍的荼毒後,在悲痛和義憤中出人出力,朱永興才能充分發揮金手指。挽狂瀾於既倒。兩廣百姓也是如此,特別是沿海地方的民眾,被明軍解放後重歸故土,重拾舊業,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轉折。
都說南人懦弱,卻忽略了無論是蒙元,還是清軍南下。都遭到了所謂的“懦弱”南人的殊死抵抗。只是肉食者鄙,無論是南宋小朝廷,還是南明小朝廷,都沒有顯示出英明出色的領導,沒有充分有效地發動民眾。而朱永興領導的政府則不同,在滇省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一入兩廣,便把政策步步落實,又是賜地,又是減賦,得到民眾的擁護毫不意外。
陸軍以廣西為主。海軍以廣東為主。針對於地域民眾的特色,朱永興及參謀部作出了很明智的決定。而廣東已經安定了多年。富庶不是當初剛剛經歷戰亂的滇省可比。攻城掠地的過程中,府庫的充盈,縉紳的解囊,減輕了明軍的後勤壓力,加快了明軍的推進速度,也使擴充軍隊的財政壓力並不是很大。
而平南王府的大火,燒燬了不少珍玩寶貝,但金銀融化於土中可以去雜重煉,尚之孝被出首,又繳獲了不少的細軟。再加上對戰犯的抄家,所獲的錢財能夠支撐起戰後的安撫和一些重建工作。
朱永興翻看著最新的統計資料,在軍事上他現在只注重大的戰略,更多的精力則集中在財政上。熱兵器的消耗不是冷兵器能比擬的,若是刀槍之類的,磨一磨、修一修,就差不多能用;弓箭呢,也能回收和繳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