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部分

取廣西做準備,二是向安南鄭氏施壓。”不待二人說出心中疑問,朱永興便作出瞭解釋,“吾為大明商人討還公道。欲在海防專開中華商館,安南鄭氏卻一再拖諉,視吾派人談判為軟弱。是可忍,孰不可忍。不顯吾勢在必得之意,還以為吾是在虛言恫嚇。”

“正該如此。”馬寶接過話茬,有些忿忿地說道:“殿下仁至義盡,先禮後兵。安南鄭氏尚不知悔改,真是冥頑不靈。”

賀九義立刻跟上表著忠心,“殿下欲索何地,末將等便帶兵直取,安南鄭氏又能奈我何?”

把強盜行徑說得如此理直氣壯,實在是大有進步啊!朱永興感到很欣慰,讚揚了幾句,又把話題轉到了廣西攻略上。

終明之世,廣西土官的叛亂,以及苗、瑤、壯等各族的起義便不斷爆發。規模較大的各族農民起義有大藤峽瑤民起義、八寨起義、古田起義等,其中大藤峽起義更是綿延不斷達兩百年。

到了清朝,情況也不見改變,先後有瑤僮族抗清起義、龍韜抗清起義、顏光色反清起義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也起源於廣西。

廣西的社會矛盾錯綜複雜,有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有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矛盾,有各族勞動人民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有土官與流官之間的矛盾,有土官與明朝廷之間的矛盾,土官之間也有矛盾等等。儘管社會矛盾複雜尖銳,但如果著重從經濟方面去尋找根源的話,便可以歸究為土地問題和食鹽問題。

眾所周知,廣西素來是山多田少,地瘠民貧的地區。在明以前,廣西的土地大部分為工官土目們所佔有,苗、瑤、侗、壯等各少數民族農民以至漢族的農民則很少土地,甚至沒有土地。入明後尤其到了明中期,廣西的土地兼併比他省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封建社會中,土地是最主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失去了土地,就等於斷絕了他們的生路。因此,廣西的貧苦農民迫於生計而起義,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

而明朝的鎮壓方式“武裝奪田”無疑又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使廣西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所謂的武裝奪田,就是把起義農民的土地稱為賊田,用武裝奪取之後,分給官軍或召募來的土兵耕種。企圖用這種手段來破壞農民的生產,斷絕農民的糧食,以達到鎮壓農民起義的目的。

換句話說,武裝奪田就是朝廷公開地把農民的土地,劃歸駐守官軍及土官土目們所佔有。這便使起初的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而新的反抗官府武裝奪田的起義又爆發了。

此外,食鹽問題也是明代廣西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由於廣西不產鹽,廣西的食鹽是從廣東運來的;又由於古代交通不便,鹽運困難,加之統治者對食鹽的專運和專賣,致使廣西的食鹽奇缺,“私販甚多,鹽價甚昂”,且“官運之鹽,旋行旋罷,兵食具乏,地方坐困”。

本來就不產鹽,地方官吏又插手鹽運,大搞鹽販私撈。史料記載曰:“傳者謂鏈死,賊刳其腹,實之以鹽”。所有這些都說明了由於官府壟斷鹽運和地方官吏大搞鹽販私撈,使食鹽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老百姓對地方官吏搞私販鹽價極端不滿。

鹽本來就缺乏,而統治者又對廣西少數民族人民實行食鹽封鎖政策,更加引起人民的反對。“廣西不產鹽,而兩江(指明代廣西的左、右江道)尤為難得,宜嚴立私販之禁,量為功次等則。以為賞勞士兵之資。”結果呢,少數民族人民無鹽可食,只能到山中尋找其代用品。《粵西詩載》有言:“山深路遠不通鹽,蕉葉燒灰把菜醃。”這就是當時廣西各族人民過著無鹽生活的真實寫照。

眾所周知,食鹽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由於明政府對廣西各少數民族實行食鹽的封鎖政策。勢必引起人民的反抗,人民示得不為奪鹽而鬥爭。

“前車之鑑,暴亂之源,若不根除,即攻取廣西,亦是燙手山芋。不能為我所用也。”朱永興痛批了明朝在廣西的弊政,面前桌案上已經鋪了數張軍情司探聽總結的廣西方面的情況報告,“土地,吾有之;食鹽,吾亦有之。如此豈不能革除積弊,踞廣西之地。招廣西之兵,撫廣西之民?”

廣西地屬邊陲,自古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加上環境惡劣,民風驃悍,饒勇好鬥。在明朝,曾經有過“廣西狼兵雄於天下”的稱號。曾經在明朝快滅亡的時候,在寧遠大戰中力挫當時天下無敵的清八旗軍;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率廣西兵從金田出發,一直殺到南京,縱橫大半個中國;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唯一打贏的一場反侵略戰爭——鎮南關大捷,依賴的是廣西兵的英勇無畏到了紅軍時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