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是有這樣的先例,才有了創出開元盛世的李隆基。
永曆懦弱無能,儲君喪生緬甸,朱永興則是蒸蒸日上,名望日隆,權柄日益匯於一身。雖然現在為了抗清大局,朱永興還戴著“明臣”的假面具,但一步一步的正登上權力的巔峰,這是很多人都能看出來的。所以,吳三省所說的理由也是成立的,不捅破這層窗戶紙,不破壞朱永興的奪位計劃。
馬寶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說道:“殿下深謀遠慮,可不是那些頂個王的頭銜,便不知天高地厚地稱帝過癮的朱家子孫可比。說起來,老吳你說得正合我的心思,有殿下撐持著朝政,真是咱們的幸運。要糧有糧,要槍有槍,還沒有那些個狗屁文官聒噪煩心。咱們就管專心打仗,多好。”
吳三省對馬寶的話十分贊同,感慨道:“殿下胸襟寬廣如海,待人坦誠無私,趙王殿下已折服,晉王殿下亦退讓,兵將死有恤、生有養,百姓稅有減、賦有免,已盡得軍心民心,何人有此能為?何人能與爭雄?十三家將為殿下驅馳,鄭家嘛,陸戰亦不足以與我軍抗衡。”
“海戰嘛,嘿嘿,再過上一兩年,怕也要甘拜下風了。”馬寶對此倒是頗有信心,南明海軍發展到現在,確實也沒用多長時間,但砸進去多少錢財,付出了多少努力,他卻是知之不詳
(未完待續)
第一百九十章 謹小慎微
從抗清陣營的組成來看,大西軍、大順軍、正統明軍、鄭軍等,雖然自相攻殺的事例不多,但精誠團結、密切配合的時候也很少。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而永曆朝廷的吏治*和內部傾軋,更導致了抗清陣營的分崩離析。比如以原大順軍改編的忠貞營將領一直以抗清復明為己任,永曆朝廷卻視之為異己力量,一味加以防範排擠,逼迫忠貞營進行艱難的軍事轉移,由廣西北上夔東;而即便是永曆不得不依附大西軍後,朝廷中的很多官員依然視其為“賊”,作梗下絆之事亦不少見。
至於鄭家,則是勳鎮割據的典型,私心自用,全無顧忌。既可與清廷和談,又可狡詞延宕,不出兵響應南明軍隊行動。
但目前的局面在朱永興的領導下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大西軍正成為歷史,儘管現在西南明軍的核心還是原來的大西軍,但無論從名義,還是實質上,原大西軍將士都差不多自認是南明正統的嫡系軍隊。而隨著新鮮血液的大量注入,講武堂軍官的不斷充實,這種傾向已經不可逆轉。
而夔東十三家也在名義上接受了朱永興的封號和領導,在川東的不斷行動有力地策應了南明軍隊攻掠四川的戰略。還有浙東沿海武裝,朱永興透過接納魯王朱以海,已經使其完全融入到南明系統之中。
事實上,朱永興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實現了永曆朝廷所不可能達到的目的,那便是使原屬各方的武裝在抗清鬥爭中實現了相對有效的聯盟。就算是鄭軍,現在不也和明軍協同作戰,正攻掠閩省嗎!
當然,在這個建立和維持聯盟的過程中,朱永興使用了平衡、籠絡、封官許願等手段,但並未引起原大西軍將領的反感。因為朱永興並沒有厚此薄彼,而原大西軍的將士們則是最先獲益。並且是獲益最大的。
而聯盟的存在,並沒有使馬寶和吳三省對於鄭傢俬心自用的歷史放鬆警惕。駐兵於龍巖一帶,也是擔心鄭軍突然有變,無法有效保護明軍的側翼。所以。保持與鄭軍推進的平行,也是穩妥、防範之道。同時,因為鄭軍多是佔據閩省沿海地區,也使東征以來南明軍隊海陸配合的戰術無法實施,無形中加重了後勤的負擔。
聯盟是聯盟,但卻有變數,也肯定不如自家部隊配合那麼默契,那麼放心。這就是馬寶和吳三省感到不滿,希望南明海軍能早日超過鄭家的原因。
可以這麼說,南明朝廷自身的*。內部紛爭離析,名義上從屬朝廷的各種抗清力量之間,以至於某一個抗清團體的內部,總是矛盾重重,相當大一部分可以用於抗清的力量在內部衝突中被消耗了。
要改變這種局面。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利用漢族紳民長期存在的正統思想,以朱明皇帝作為號召和團結各種抗清勢力的旗幟;一是要有一支擁有相當實力又忠於抗清事業的力量作為核心。具體來說,永曆皇帝就是當時唯一適合的旗幟,而在逆境中逐漸成長壯大的原大西軍經過武器裝備的改善,待遇優厚的激勵,以及擁有了不斷勝利而高漲起來計程車氣之後,正是支撐、團結各種抗清勢力的核心。
不可否認。朱永興還是屬於一個抗清團體,但這個團體的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