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可以確定,只不過是戰果大小的問題了。
而隨著湄、河兩省第一季糧食的收穫,錢糧情況進一步緩解,朝廷又有了支撐戰事持續的資本。
國力在戰事未息的情況下還能夠蒸蒸日上,這是不爭的事實。和平的環境,中低的賦稅,惠民的政策,使安定下來的民眾爆發出極大的生產熱情。這不僅是為國家做貢獻,更是改善自己的生活。
南方經濟恢復得最快,準確地說,振興似乎更確切。由於戰爭的刺激,加上民生的需要,再有光復得早的關係,百姓日漸富裕,與之相關的工廠、作坊都得到了一個發展的良機,產量步步提升。而邊市的開放,無疑又為眾多的產品提供了巨大的銷路。
北方呢,就只能用恢復來形容了。但可喜的是耕地面積的大幅增長,玉米、土豆、番薯等抗旱高產的作物在政府的強令下推廣種植,據估算的產量,秋收之後雖然還達不到糧食自給自足,但政府補貼的數量卻可大幅下降。
當然,北地也有經濟率先恢復的地方,便是主要的交通線上的村鎮城市。大量的商隊馱運著商品趕往邊境貿易,衣食住行的需要刺激了沿途的經濟發展。客棧、飯館,以及娛樂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更有眼光超前的工廠主直接在北地建廠,就近銷售商品。
而人頭稅的緩交和減免,官府的引導和鼓勵,釋放了百姓遷徒的束縛,田少人多的地方向地廣人稀的地方移動,這是歷來所有的習慣。也是供需矛盾和經濟規律在起著作用。
廣東、福建、浙江、雲南、湖南、湖北,這六個省的地方行政長官已經分別上了奏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