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論。七十二證方論》中,將內障、外障作為歸納所有眼病的分類綱領。它根據病症發生的不同部位,將主要發生於瞳神的病症歸為內障,發生於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的病症歸為外障,形成了一種執簡馭繁的眼病分類方法。內外障學說對後世眼科影響很大。
眼病七十二證是宋代產生的另一種眼科病症概念,它以七十二種常見眼痛確立了宋以後我國眼科病症的主線索。產生於《秘傳眼科龍木淪》中的“七十二證方論”,列內障23證,將肉眼所能認識到的各種眼珠(晶狀體)改變予以基本概括,影響深遠,以至後世基本上都沿襲其說。所論外障49證中,黑睛疾病和胞瞼疾病最多。花翳白障(角膜潰瘍)、蟹睛(虹膜脫出)、混睛(角膜實質灸)和倒睫、暴風客熱(急性腦膜炎)、瞼生風粟(沙眼)等都是該書首先記載並沿用迄今的常見外眼疾病。
三)五官科名方和外治法的深入研究
宋代多種方書所收集的大量五官科方劑,以及《眼科龍木論》等所記載的眼科專方,顯示用藥開始出現規律,已注意從調理臟腑功能著手組方、理論水平和臨床效果都較前明顯提高,產生了一批為後世所習用的五官科名方。如《濟生方》的蒼耳子散,數百年來一直用為治療鼻淵的名方,此期,動物肝臟內服及用蒼朮治療夜盲已受到高度重視,外治法的深入研究是宋代五官科的又一重要特點。《太平聖惠方》對針撥內嶂和鉤刺針鐮法有詳細討論,明確指出:“障翳內成,非草石療之功,唯金針撥之乃效。”(王懷隱等《太平聖惠方》第一流3卷,P915,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對有關白內障的各種表現和針撥內障的進針部匝(外眥,鼻側)、進針手法、針下感覺、入針後金汁進入瞳神的方向等操作過程及手術後護理等介紹,為早期醫學文獻記載最詳盡者。該書對鉤割治療胬肉,述及以線剝離、術中勿傷及黑睛、務須割盡,以“火針熨令斷其勢”等手術要點及胬肉復發的認識亦極有見地。
七、口腔科
宋代隨著分科的日趨精細,口齒病的認識與治療也不斷有所進步。《太平聖惠方》和《聖濟總錄》中反映了這方面的主要成就。《太平聖惠方》卷34、36專論口、齒、唇、舌,載醫方500餘首。《聖濟總錄》內更以五卷的篇幅專論口腔疾患。
一)口齒疾患認識之深化
如口瘡一證宋以前多注重清瀉心脾實熱。嚴用和用冷鹽水送黑錫丹和養正丹以鎮墜寧心,治療虛熱上攻之口瘡,開後世治療虛證口瘡的先河。《蘇沈內翰良方》還注意到失眠與口瘡發病的關係,指出:“風口瘡不可失睡一夜,失睡口瘡頓增”,(宋。蘇軾、沈括:《蘇軾內翰良方》卷七,光緒仿知不足齋刊本),現代醫學出認為複發性口腔潰瘍的發病中,神經精神因素為誘因之一。
二)口齒保健
宋著名學者蘇東坡提出茶葉對預防齲齒的作用,現代醫學實驗證實茶葉中含有較多的氟,故有防齲、防口具、殺菌消炎之功。此外,《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三)醫療技術進步
牙齒再植技術
《聖濟總錄》有治牙齒搖落,復安令著,堅齒散方:“齒才落時,熱粘齒槽中,貼藥齒上,五日即定,一月內,不得咬硬物。”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關於植牙處方及手術的記載。
義齒修復
陸游(1127~1209)詩《歲晚幽興》中有:“卜冢治棺輸我快,染須種齒笑人痴”之句。並自注雲:“近聞有醫以補墮齒為業者”。與陸游同時代的樓鑰(1137~1213)在《功媿集》中有《贈種牙陳安上》文,其中有“陳生術妙天下,凡齒之有疾者,易之以新,才一舉手,使人終身保編貝之美”之句。這是我國最早的有關義齒修復的記載。
骨移植術
宋。洪邁《夷堅志》載:晏肅之妻,因下頜患疽久不愈,致下頦與下顎脫落。醫生為其做了移植手術,術後又活了20餘年。這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骨移植手術的記載。
八、針灸科
針灸學在兩宋時期有很大發展,是我國針灸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在此時期出現了聞名中外的針灸銅人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兩宋的針灸文獻專著有影響者近1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