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期也有較明顯的進步,據《洗冤集錄》論述,宋代對創傷的檢查診斷,已注意致傷外力的大小、方向及致傷的部位、區域性組織的變化、血腫情況和肢體功能等,以辨別傷情輕重。上述驗傷經驗源於臨床醫學和法醫學檢驗經驗的積累,對骨傷科創傷之檢查診斷有著重要的價值。例如受傷區域性血腫的顏色、範圍、形狀、出血與否,即可判斷受傷暴力的大小及傷情的輕重。
三)創傷骨科治療學的進步
危重創傷的救治,《洗冤集錄》除了介紹張仲景的人工呼吸法外,還推薦蔥白炒熱敷傷處的止痛法;用半夏末、皂角末吹鼻或生薑汁、韭汁灌服,灸肚臍、或酒調蘇合香丸灌治“五絕及墮打卒死”、“若心下溫”、“若肉未冷”者等急救技術,此外,在手法、手術治療上也有很大進步,例如開放性創傷的治法。宋代的早期處理,仍沿用隋、唐清創方法,剔除異物等,強調:“要在血氣未寒,急施治法”,用桑白皮尖茸為線,或用麻線縫合傷口(見《聖濟總錄》金瘡門),並皆主張用鹽水洗淨,或燒蔥汁塗傷口然後塗貼藥物。關於感染創口則注意到辨證論冶,如採取“淋渫”洗瘡法以祛穢解毒,用刀剪清除壞死組織,用活血藥物以生肌收口等等,並逐步發展了內外並治、辨證論治等理論指導,對於骨折、脫臼的復位、固定技術更有較大的進步。《聖濟總錄。傷折門》對骨折脫臼的治療,已認識到首要目的是恢復原來的解剖關係,稱為“接筋續骨”,當手法正骨不能恢復到解剖位置時,強調切開復位法,由於宋代麻沸技術的進步,外科手術水平與器械已有針、線、刀(柳葉刀、鉤刀)、鑷、剪、鑿、鉗,錐、錘等,均已取得進步,在複雜骨折的切開復位技術,也取得了發展,特別宋代隨軍醫生,已運用了切開復位與鑿除死骨治療粉碎性骨折等。還必須指出,創傷方藥療法是我國骨傷治療技術的一大特長。例如:淋、熨、帖熁膏摩的外治法在宋代也取得長足進步《太平聖惠方》記載11首淋、浴、帖熁(音協,火迫之意)、膏摩的方劑,選用藥物除宋以前歷代使用的桂、附、辛、椒、姜、芎、歸、芷之外,還選用了白礬、接骨草、蔥白、五加皮、桑白皮、松節、樟木節等,製成洗劑,稱為淋洗方,治跌傷瘀血作痛;傷筋折骨,或久損腰膝,關節疼痛等症均有著肯定的作用。同時,治療創傷的三大原則,即活血化瘀,養血舒筋和培元補腎(或稱健脾補肝腎),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又經過廣泛實踐,在創傷治療上得到確立。
四、婦產科
宋代,臨床醫學發達,婦產科的成就尤為顯著。宋代太醫局設有產科和產科教授,專門培養婦產科醫學生,推動了宋代婦產科的發展。著名的婦產科學家和婦產科著作相繼出現。中醫婦產科已形成為一門獨立的臨床醫學學科。
宋代對產科貢獻較大的是楊子建,元符元年著有《十產論》,(1098),對異常胎位作了詳細的描述;繼而有李師聖、郭稽中《產育寶慶集》1卷(約12世紀初),後有朱端章《衛生家寶產科備要》8卷(1184),總結了宋以前的產科臨證經驗和初生兒保育方法,是一部珍貴的產科文獻。另外,有齊仲甫著《女科百問》2卷(1220),這是一部綜合性婦產科著作。宋代員著名的婦產科學家是陳自明,所著《婦人大全良方》,(1237),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善的綜合性婦產科專著。
一)有關月經失調的新見解
對勞瘵骨蒸(結核病)引起的閉經,陳自明除了對閉經進行一般辨證,用通經或健脾益氣方藥治療外,並在《婦人大全良方。眾疾門》中明確指出:勞瘵、骨蒸可引起完全閉經。現在看來,這與婦女生殖器官結核引起的繼發性閉經極其相似,而且治法也不同於一般閉經,即不用通經藥,而採用滋陰清熱藥。體現了控制原發病,治病求本的原則,
二)分娩處理
注重觀察分娩產程
產婦臨產的精神狀態和體力狀況往往影響分娩產程的進展,陳自明要求接生人員在產程開始時,不僅要注意消除產婦時分娩的恐懼心理,而且要照顧產婦的飲食營養,以維護產婦體力,等待分娩。陳氏在《婦人大全良方。將護孕婦論》中指出:“欲產時不可多人,喧鬨愴惶,但用二老婦人扶行及憑物站立”。又說:“苦心煩,用水調服白蜜一匙:覺飢,吃糜米少許。勿令飢渴,恐乏其力。不可強服催藥,早於坐草,慎之。”陳氏還指出,當產程進展至胎膜破水,兒頭面出時,始可正式接生。
全兔腦製劑的應用
《證類本草》17卷獸部中品兔條下所引用的《經驗方》中,有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