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樣,只怕連刀都提不起來。”
“非要殺人才算英雄嗎!”周憲章斥道:“這位吳先生一輩子,從來沒殺過人,他甚至連鳥獸都沒傷害過!”
“大哥,我懂了,他是個大善人!”郭二杆說道。
“有點靠譜。”周憲章點點頭:“不過,善有小善、大善之分。很多人一輩子行善積德,那是小善,而這位吳先生,是天下大善。”
周憲章娓娓道來。
第144章 出草
聖祖康熙收復臺灣,其時,臺灣雖然經過鄭氏家族的治理,開發初具規模,但大部分地區仍然處於未開發狀態,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於是,東南沿海一帶,掀起了一股移民浪潮。大批內地居民進入臺灣,拓荒墾殖,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臺灣客家。
臺灣客家人是外來人口,他們的到來,為臺灣原住民帶來的先進的文化和墾殖技術,促進了臺灣經濟的迅猛發展。但是,外來人口與原住民之間,也會因為文化差異、習俗不同以及生存空間而發生衝突。有些地方的衝突還非常激烈,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經常發生仇殺。
吳鳳本是漳州平和縣人,他是客家漢人,五歲隨父到臺灣。吳鳳跟父親學習醫術,十多歲就經常跟隨父親到阿里山為民治病,頗受阿里山鄉民的敬重。
康熙六十一年,吳鳳出任阿里山通事。吳鳳身為一方父母官,處事公平,極力維護原住民與客家人的和平友好相處,從不偏袒客家人。在他的治下,原住民與客家人逐漸化解矛盾,交往日漸頻繁。
不過,阿里山原住民,主要是鄒族,有一個極為野蠻的習俗,成為客家與鄒族之間解不開的死結。
鄒族每逢稻穀收穫季節,要舉行“粟祭”的儀式。在這個儀式中有一個傳統的恐怖陋習,叫做“出草”。就是下山殺一個客家人,把獵取的頭顱作為“粟祭”的祭品擺上供桌,請求於神保一方平安,歲歲豐收。不少來往于山界或誤入山界的客家人遭到了無辜的殺害。
吳鳳知道,這是山民愚昧無知造成的,對這樣的惡習,一定要採取措施革除掉。但一個習俗一旦形成,就是根深蒂固,鄒族人堅信,如果沒有“出草”,神靈就會降罪阿里山,給族人帶來災難,堅決不肯放棄。
吳鳳任職的第二年,又逢稻穀收穫季節,山民們合計要下山“出草”。吳鳳馬上進山,苦口婆心勸說酋長,革除“出草”惡習。但不管吳鳳磨破了嘴皮,說盡了好話,酋長還是置之不理。吳鳳靈機一動,勸酋長用康熙六十年平定朱一貴之亂時,當地砍殺附逆造反者的40多個骷髏作祭品,一年用一個。那吳鳳在阿里山極有威望,如此一說,也是合情合理,於是,山民們聽從了吳鳳的勸告,從此阿里山停止“出草”40餘年。
40多年過去了。老酋長去世,他的兒子被推舉為酋長。至乾隆三十一年,積存骷髏用完了。山民紛紛找新酋長恢復“出草”,新酋長想到了父親的遺言:“凡事得聽吳鳳爺的話”,於是與吳鳳商量如何辦。吳鳳想了想,建議用牛頭祭神,新酋長同意,於是又用牛頭祭神三年。
可是,三年過去了,恰逢阿里山發生旱災,山民們認為這是因為沒有“出草”敬神。神明降災!於是,強烈要求恢復“出草”。新酋長拗不過眾人,只得領著山民們找到吳鳳,擺出一副非“出草”不可的陣勢。
吳鳳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大早,把山民們召集來,嚴肅而沉痛地說:“我任職40多年,不曾有一事虧待你們,須知殺人犯法,況且殺了好人祭神,神不但不保佑,反而會發怒而降下災難。如今,我既然和你們有約在先,就只准你們殺1人,此人朱衣紅巾,明日將在官廳面前徘徊。今後,不準傷害其他人。”
山民們聽說吳同事同意“出草”,個個歡呼鼓舞。第二天早晨,吳鳳穿上朱衣,戴上紅巾,走出官廳,即被預伏的射手射倒。山民一擁而上,揭開紅巾一看,發現死者竟是他們奉若神明的吳通事,頓時愕然失措,悲痛至極。
阿里山各族酋長聞知,紛紛奔來撫屍號哭,無不懺悔。吳鳳的大仁大義終於感化了山胞,大家共同立誓,不再殺人祭神,徹底革除了殺漢人“出草”的惡習。從此後,客家人與原住民同耕共織,相互通婚。而在阿里山地區,吳鳳也被山民們敬為山神,歲歲頂禮膜拜,不敢有絲毫怠慢。
周憲章話音剛落,就聽“撲通”一聲,姚喜跪倒在神像前,“咚咚咚”磕了三個頭:“吳山神在上,小的有眼不識泰山,胡言亂語,冒犯了山神爺,請山神爺贖罪!”
郭二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