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1部分

久。

周憲章要想方設法與日軍儘早在內線決戰,而內線有沒有決戰的條件,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遼闊的阿里山地區也納入章軍的內線。

這是一個極為冒險的策略。

章軍對阿里山地區完全不熟悉,不僅不熟悉地形,也不熟悉民風,而阿里山地區的鄒族人,對漢人有著與生俱來的敵對情緒,以往,他們就不服從大清國的管轄,現在,大清國地方政府已經土崩瓦解,阿里山鄒族更是自成一體。章軍貿然進入山區,弄不好立腳不住,反倒會被鄒族人趕出來。

不過,周憲章還是打算冒險一試,道理很簡單,鄒族人雖然對章軍不見得會友好,但對日本人也不感冒,反正,這個地區不是章軍的,也不是日本人的,鄒族人處於夾縫中,根本就不可能保持中立,他們總是要選邊的,不選章軍就會選日本人,章軍還不如早一點進入這個地區,爭取鄒族人的支援,要是晚了一步,讓日本人站了先,那就追悔莫及了!

第143章 吳先生

當然,周憲章也不敢貿然把大部隊拉進山區。一則,阿里山地區雖然地域遼闊,但非常貧瘠,養活不了那麼多軍隊,二則,周憲章對於這一地區情況不明,尤其是當地土著的態度不明確,萬一要是壞了事,章軍幾萬人陷在裡面出不來,那就更麻煩了!三則,阿里山地區可以作為戰略迂迴通道,但不能作為決戰的主戰場,這裡溝壑縱橫,山高林密,日本人也不會傻到把大部隊放進山區裡作戰。

所以,周憲章乾脆把駐守嘉義的獨立旅四千多人拉進了阿里山,獨立旅將隱藏在大山中,伺機而動,一旦日軍攻到了臺南,隱藏在大山裡的獨立旅,就成了敵後的一支奇兵,可以攻擊日軍的後路,也可以直搗臺北,端了日軍的老巢,到時候,是南援還是北攻,主動權全在周憲章手裡。

本來,周憲章對於這次轉進,心中也是沒底,只是想著走一步看一步,可在特戰隊裡面,發現了一個孟儂,周憲章的頓時有了信心。

從大林到阿里山,一路上,周憲章和孟儂一直呆在一起,仔細瞭解阿里山的民情風俗、地勢險要。對鄒族人的情況,瞭解了個大概。

原來,阿里山鄒族人有幾十個部落族群,散佈在方圓數百平方公里的大山裡,這些族群依山而居,保持著鬆散的聯盟關係,平日裡部落間互不統屬,各有各的地盤山寨,每個族群有自己的酋長。而部落聯盟則推舉一位大酋長。一般來說,大酋長的人選,總是來自最大的部落。大部落人口興盛,地盤也大,大部落的酋長擔任聯盟大酋長,具有號召力,而其他的小部落,則是要向大酋長進貢。遇上重大事項,如部落間發生衝突,則由大酋長評斷,大的祭祀活動,也是由大酋長主持。

近些年來,以玉山為中心的卡那富人逐漸興盛起來,他們佔據了阿里山地區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域範圍,人口也佔到了鄒族的一大半以上。卡那富人佔據的玉山一帶,也是阿里山地區最為富庶的地區,所以,這十幾年來,阿里山地區鄒族人的大酋長,都是卡那富人擔任。

孟儂的族群是達邦人,是達邦首領阿巴尼的兒子。

達邦是個小部落,人口不到卡那富人的三分之一。不過,相對於其他部落而言,達邦也算是個大部落了。而且,達邦部落的首領阿巴尼為人謙和,有學識,在阿里山地區有著較高的威望,他還是鄒族部落聯盟的大祭司,在阿里山地區有相當的號召力。很多時候,如果卡那富人處事不公,欺負其他部落,小部落就請求阿巴尼出面與卡那富人交涉,因為阿巴妮一向公正,提出的解決方案總是能兼顧各方,卡那富大酋長一般都會給阿巴尼面子。

阿巴尼思想比較開明,樂於接受山外的新生事物,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治理臺灣的時候,誠邀各地土著參政議政,阿巴尼還作為阿里山鄒族代表去過臺北,與劉銘傳共商治理臺灣的大計。

劉銘傳走後,繼任巡撫劭友廉不思進取,放棄了劉銘傳治臺策略,很多政務難以展開,阿巴尼在臺北待著也沒啥意思,就回到了玉山老家。不過,他讓他的兒子孟儂進了臺北的新式學堂,這使得孟儂眼界開闊,不僅學習到了很多西方科學知識,也結識了不少漢人官員士紳,這使得他與中國大陸有著很強的歸屬感,而不像很多山區裡的原住民,對大陸來的客家人有著很深的戒心。

丘蓬甲就是孟儂結識的好友之一。所以,當丘蓬甲籌建臺灣民主國的時候,孟儂就說服他的父親阿巴尼,組織了一百多個精壯達邦族人,參加了丘蓬甲的民主**,與日軍作戰,結果,在戰鬥中,達邦族人相繼戰死,只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