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譚嗣同的聲名相比,唐才常則要低調的多,在湖南之外,很少有人聽說過唐才常,人們甚至不知道,維新新秀譚嗣同還有這麼個師兄弟。
其實,唐才常的才華和能力,絲毫不弱於譚嗣同。他之所yù如此低調,完全是有意為之。
唐才常和譚嗣同一樣,都是維新變法的堅定支持者和實踐者。不過,唐才常對時局的認識,比譚嗣同更為深刻。
譚嗣同相信光緒皇帝的皇權,在他看來,只要有皇帝的乾坤獨斷,維新變法運動就可以自上而下,以摧枯拉朽之勢盪滌舊勢力,從而完成全國改革。譚嗣同與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思路完全一致,
然後,唐才常知道,如果要在皇帝乾坤獨斷的前提下,開展全面變法,就必須清除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勢力,確立以光緒皇帝為核心的zhōng yāng集權,這勢比會引起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勢力的極度仇視,引發後黨的強力反彈。康有為試圖採取溫和手段,徐徐去掉後黨的權力,這其實根本行不通,因為,不管你採取什麼手段,後黨都不會乖乖交權。
一旦改革深入,觸及到保守勢力的切身利益,保守勢力就會採取鐵血手腕,對維新派實施血腥鎮壓。而維新派大多是無權無勢的後進青年官員,他們手裡無兵無槍。而保守勢力則是手握實權的王公大臣,一旦雙方翻臉,維新派就只能伸著脖子讓人家砍!
所以,唐才常意識到,即使是實行現有制度下的有限改革,也必須要有槍桿子做後盾。
維新派必須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太后老佛爺牢牢掌握著軍權,大清國的各類武裝力量,全部掌握在後黨手裡,那些手握軍隊的將軍們,都與太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維新派都是書生出身,在軍界毫無根基,他們對於大清國的軍隊,完全無從下手。
唐才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xìng。所以,他沒有像譚嗣同那樣,在官場中大肆活動,而是一個人悄悄來到上海,搞了一個名叫“自立會”的民間學術組織,名義上是聯絡各方紳士,探討維新變法。
這個自立會得到了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支援,甲午戰爭之後,張之洞贊同維新派的主張,支援維新變法,但是,張之洞對康有為那一套“孔子改制”說很是不以為然。他有著自己的一套改革思路,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康有為則是要全盤西化。張之洞支援“自立會”,給予自立會不少活動經費,但隨時又提防著康有為,害怕自立會滑到康有為的立場上。
然而,唐才常的自立會,其實只是一個幌子。
他瞞著張之洞,利用張之洞給的經費購買槍炮,暗地裡拉起了一支人馬,號稱“自立軍”!
第087章 兩股勢力的較量
自立軍的口號是“勤王保皇”!矛頭直指慈禧太后。一旦慈禧太后對皇上不利,自立軍就要北上勤王!
當然,自立軍的實力極其弱小,唐才常手裡也就是一百來號人槍,還是個非法組織,就憑這點人馬,要想保皇,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唐才常一門心思壯大自立軍,他的思路,與革命黨人想到一塊去了。
革命黨人要想建立自己的武裝,只能爭取江湖幫會。唐才常也想爭取幫會的支援,壯大自己的力量。
如此一來,在江浙一代,革命黨人和自立軍撞了車,雙方都向江湖幫會伸出了橄欖枝。
革命黨人是要推翻滿清朝廷,而自立軍是要保衛朝廷。原本,這應該是兩種針鋒相對的勢力。
可是,雙方在大清國都是非法組織,也都為滿清當權者所不容,而且,兩者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強國富民。而且,雙方的力量都很弱小,大家也明白,如果雙方發生衝突,只能是兩敗俱傷,收益的是那些滿清貴族。
所以,雙方的關係極為微妙。在各個幫會中,經常有自立軍的人和革命黨的人撞車,你去遊說,我也去遊說,雙方明知志不同道不合,卻也是客客氣氣,有的時候,還要互相幫襯。而那些幫會也利用革命黨人與自立軍的分歧,在中間左右逢源,和兩邊都保持著良好關係。
唐才常與秋瑾的關係就是這樣,秋瑾是個堅定的革命黨人,唐才常是個死硬的保皇黨,然而,在上海這個大江湖中,兩人穿梭於各個幫會中,相互競爭,爭得臉紅脖子粗,互不相讓,可私底下,卻是惺惺相惜。
這一次,孫文回到上海策劃革命黨人武裝暴動,這件事瞞不過唐才常。因為,暴動的中堅力量,還是那些幫會,其中,最主要的一支力量,就是曾國彰。而曾國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