憊伲�揮姓庋��漚兄倚⒘餃�K�俅尉�嫠擔骸熬�喲蠼冢�蔽�浪�》ǎ�純曬堆梢病!�
第三部分:居家之道孝——獨孝友則立獲吉慶(3)
到咸豐二年十月,曾國藩在家守制,猶寫信給友人劉蓉說:“岷樵去年墨從戎,國藩曾以書責之,謂其大節已虧。”
但是,曾國藩自己不久即碰上尷尬局面,一是母死,朝廷又命他出來辦團練;二是在辦團練期間父死。面對這種忠孝無法兩全的局面,他採取了一個特殊的姿態:出來為朝廷做事,但不受官職。但是曾國藩的本意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咸豐四年八月十九日,湘軍會師之後,曾國藩向咸豐帝上了一個恭謝天恩折,說自己丁憂在籍,墨從戎,“常負疚於神明”,不敢仰邀議敘,仍荷溫綸寵錫,慚悚交增。“嗣後湖南一軍或者克復城池,再立功績,無論何項褒榮,何項議敘,微臣概不接受。”
在曾國藩上謝恩折後僅4天,即八月二十三日(10月14日)湘軍登上了武昌城頭,太平軍守城將領黃再興、石鳳魁於先天夜裡已帶領精壯倉惶逃往武昌下游的田家鎮去了。此時,楊霈的軍隊尚在漢陽以北,但他搶先向朝廷報捷。咸豐帝看了他的奏報,批道:“曾國藩等攻剿武漢情形尚未奏到。塔齊布陸路官兵,此時諒已與曾國藩水陸合為一軍,著俟楊霈抵省後,商榷挑選精兵,水陸進剿。朕日盼捷音之至也。”咸豐帝對當時情況不明,指令也模糊不清。待湘軍攻佔武昌十二天後,即九月初五日(10月26日)咸豐帝才看到曾國藩的《官軍水陸大捷,武昌、漢陽兩城同日克復折》,他興奮之極,批道:“覽奏欣慰。”並立即嘉獎攻克武昌、漢陽有功人員,其中“曾國藩著賞給二品頂戴,署理湖北巡撫,並加恩賞戴花翎”。在這以前,朝廷任命團練大員為巡撫,已有先例,這就是詔授楚勇頭目江忠源為安徽巡撫。九月十二日(11月2日)咸豐帝又批道:“覽奏感慰實深。獲此大勝,殊非意料所及。朕將兢業自持,叩天速赦民劫也。”
但是,在九月初五日的廷寄中,咸豐帝卻埋下了一個伏筆:“曾國藩雖系署任巡撫,而剿賊之事重於地方。”聰明絕頂的曾國藩接到署湖北巡撫的任命後,立即於九月十三日(10月3日)上折,陳述了一通署湖北巡撫“於公事毫無所益”、“於私心萬難自安”的道理,說自己將率後幫水師即日啟行,轉瞬出鄂入皖,“鄂垣善後事宜,既不能一為兼顧”,因此懇請另“簡派賢員接任湖北巡撫,以重疆寄”。他在同一天給諸弟的信中說:“兄意母喪未除,斷不敢受官職。若一經受職,則二年來之苦心孤詣,似全為博取高官美職,何以對吾母地下?何以對宗族鄉黨?方寸之地,何以自安?”又說:“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業。其名震一時,自不待言。人之好名,誰不如我?我有美名,則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與雖美而遠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際,蓋難為情。”他一點也不掩蓋自己的“好名”,然而他卻想到,一旦成名,將得罪於名教,受譏於鄉黨,見嫉於友僚,因而深痛“功名之地,自古難居”,忠孝兩全,真是難啊。
第三部分:居家之道和——和氣蒸蒸而家必興(1)
◆原文
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家庭和睦自然就會帶來福氣。如果一家之中,對哥哥說的話做弟弟的無不聽從,對弟弟的請求哥哥無不答應,如此和氣蒸騰而家庭仍不興旺的,還沒有見過;與此相反而家庭不衰敗的,也還沒有過。
※詳解
曾國藩強調家庭和睦的重要,是有其極深刻的原因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他們兄弟4個都從了軍,而且九弟曾國荃還為破天京立了頭功,試想,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裡,能出現這樣的狀況嗎?
有一個倡導家庭和睦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單箭易斷、眾箭難折”:公元424年11月,吐谷渾威王阿柴臨終前把自己的20個兒子叫到床前,讓他們每人拿出一支箭來。阿柴從20支箭中拿出一支來,讓弟弟慕利延把箭折斷。慕利延很輕易地就把箭折斷了。阿柴又把其餘十九支箭讓他一齊折斷,慕利延費了很大力氣也沒有把箭折斷。阿柴對兒子們說:“你們都看到了吧,一支箭很容易折斷,很多支箭則不易折斷。這說明你們只有團結起來,力量才會強大,所以你們應同心協力,保國安家。”說罷氣絕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