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本則企圖利用這種政體分裂的局面控制滿洲。李何默在他所著的《愚昧的勇士》一書中預言過中國會出現這種爭權鬥爭。該書在一九○九年曾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它預言英帝國將沒落,預言美國和日本將為爭奪太平洋的控制權而爆發毀滅性戰爭。他的告誡在西海岸引起一場新的“黃禍”恐慌。李何默對菲律賓的戰略評價是:“日本稱霸亞洲不過是暫時現象,而最後打垮日本的是控制菲律賓的人。”這種評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直是美國太平洋軍事戰略的依據。

美國陸海軍計劃人員於一九一一年制訂完畢桔色作戰計劃(桔色是日本的代號,紅色是英國的代號,黑色是德國的代號)。該項計劃的出發點是假設一旦日本發動進攻,駐守菲律賓的部隊能堅守到艦隊趕去救援,艦隊將從太平洋上殺出一條路,趕到東邊來同日本決一雌雄。但是這項計劃從問世之日起就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作戰艦隊從西海岸基地出動後,打出一條路越過太平洋,需要幾周,也許幾個月的時間,日軍可能在這段時間內控制了菲律賓,由於美國海軍部部務委員會在一九一一年未能說服國會相信需要加速製造戰列艦,完成一九○三年提出的到一九二○年擁有四十八艘戰列艦的計劃,德國海軍力量的不斷增長,成了使海軍將領們感到頭痛的又一個問題。

美國兩黨吝嗇的政治家們都反對建立這樣一支“龐大的海軍”,認為這是一種浪費。一九一二年,他們限定每年只准新造一艘戰列艦。同年,民主黨理想主義者伍德羅·威爾遜入主白宮。他呼籲德國和英國停止海軍軍備競賽,說它會逐步導致戰爭。新政府把原則置於實際情況之上。它加倍努力影響備受內戰災害的中國的命運,其外交後盾只不過是一支炮艦小艦隊。“如果我們有一支戰列艦艦隊在太平洋遊弋,如果我們的對外政策始終如一,並有‘大棒’作後盾,”美國駐北京公使向國務卿抱怨道,“那麼,各國對我們的態度可能會截然不同。事實上我們現在是無助的。”

特殊利益

在東京都知事引人注目地向華盛頓特區饋贈櫻花樹苗後還不到一年,加利福尼亞州的歧視日本人的法律引起了一場新危機。隨著美國開始向菲律賓增調陸軍,日本的報紙上出現“美國在準備打仗”這樣的大標題。跟堂兄西奧多·羅斯福一樣,年輕的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也響應德高望重的海軍將軍馬漢的呼籲,制訂了把作戰艦隊集結在太平洋海域的計劃。這在內閣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威爾遜斷然反對派軍艦穿過巴拿馬運河,認為那樣做具有刺激性。為了緩和國民的緊張情緒,威爾遜迫使加利福尼亞州議會取消了禁止日本人擁有土地的法案。但是,在太平洋危機被一九一四年八月爆發的歐洲戰爭沖淡之前,華盛頓和東京之間一直彼此懷著敵意。

美國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威爾遜政府“不讓德國打贏這場戰爭”的決定,突出表明英美兩國的利益是非正式地聯絡在一起的。但是後來,由於日本在其海上盟國英國的鼓勵下,“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接管了德皇在中國青島的基地,奪取了德意志帝國在馬紹爾群島和加羅林群島的領地,太平洋地區的局勢發生了變化,美英之間的這種“特殊關係”也變得緊張起來了。力量對比的這種巨大變化導致日本帝國海軍佔據了美國通往菲律賓的航道兩側的一些據點。日本政府大膽地提出了“二十一條”要求,明確要求把其勢力範圍擴大到山東、福建、滿洲南部和內蒙古,並堅持要在中國政府裡安插“顧問”。日本這種想趁歐洲戰爭之機改變門戶開放政策,把華北各省變成其附屬國的企圖,遭到了各國異口同聲的反對,領頭的則是美國。在盟國英國和威爾遜總統(他宣佈美國必須“維護中國的主權”)施加了最大壓力之後,東京才撤銷了這些要求。

太平洋危機和大西洋彼岸德國潛艇戰的日益擴大(一九一五年德國潛艇擊沉了“盧西塔尼亞號”輪船,,終於使國會認識到美國必須為戰爭作準備,國會並且呼籲建立一支“首屈一指的”海軍。一九一五年,威爾遜政府授權海軍部部務委員會制訂一項建造一百五十六艘軍艦的計劃,要使美國在五年之內擁有“一支世界上無敵的最強大的海軍”。一九一六年六月英德艦隊在日德蘭海域爆發大海戰,兩個月後美國國會透過這項法案時,又把時間縮減為三年。

德國由於沒有能夠打破英國皇家海軍的洋麵制海權,因而重新強調潛艇戰。威爾遜力圖限制德國發動潛艇襲擊,德皇對此的反應模校兩可,這使得美國同德國有可能發生的戰爭更加迫近了;威爾遜在一九一七年四月重新當選總統之後,這種可能性成為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