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李利與李傕叔侄倆的演技太拙劣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有貓膩,並非表面上那樣單純。
可是即使大家都感覺這件事有蹊蹺,卻不由自主地將李傕與李利二人分別對待,不再將他們看成一家人了。
這就意味著李家叔侄拙劣的伎倆奏效了,至少普通百姓都相信李家一分為二,李利自立門戶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打聽,賈詡發現李利還真是做得很徹底,與李傕府上再也沒有任何瓜葛,而李傕也對李利沒有好臉色,叔侄之間儼然形同陌路。而這一點,恰恰是賈詡最感興趣的地方。
第四十九章 前途未卜
西涼人重親情,對家的忠誠深入骨髓。
李家叔侄之間如此乾脆地分道揚鑣,當真是讓賈詡為之側目,既而愈發留心李利接下來的舉動。
時隔半個月,左中郎將蔡邕親自向董太師舉薦李利擔任武威太守,言辭懇切,讓董卓不忍拒絕。
一連三天,蔡中郎幾乎每天都要去太師府一趟,每次都是為了李利外放任職的事情。
結果,事情果然成了,而且董太師還額外開恩,給李利敕封了一個護羌校尉的頭銜。
至此,一個剛剛及冠的少年,一躍成為時下最年輕的太守,也是年齡最小的護羌校尉。
此等封賞,比之此前晉升李傕為中郎將也不遑多讓,甚至職權更大,唯一欠缺的就是一個將軍的頭銜。
憑藉敏銳的直覺,賈詡知道又一個實權將領將隨著這份詔書的宣讀,應運而生。
於是他主動請旨前來龍驤李府宣旨,藉機好好觀察一下這位新近崛起的少年太守。
不成想,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賈詡還真是對李利刮目相看,這個曾經懵懵懂懂的小屁孩,跟著自己一點點認字的孩子,現在真是讓他都不敢相認,成長的太快了!
此時的李利,氣度雍容,沉穩睿智,舉止間龍行虎步,盡顯大將之風。
心思百轉之中,賈詡竟然走神了。
隨即他想起李利向自己詢問武威郡的形勢,歉意地對李利一笑,說道:“少帝遷都之後,董太師為了安撫時下涼州實力最強的諸侯韓遂,敕封他為鎮西將軍。
故此,涼州官職最高的人就是韓遂,而他也利用各種手段正在積極地拉攏馬騰、李堪等勢力,企圖雄霸涼州。不過,目前他還沒有得逞,馬騰等人表面上不與他正面為敵,背地裡卻陽奉yīn違,養兵自重,各自為戰。
由此,涼州諸侯雖然眾多,各自兵強馬壯,但是他們都是一群胸無大志的亡命之徒。
而李堪、程銀、馬玩、成宜、楊秋、候選等輩更是如此。他們早年在河東、幷州一帶聚眾為賊,隨後趁著西涼大亂順勢而起,佔據了除金城之外的其它郡縣,如今勢力越來越大,漸漸成了氣候,發展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不過這些人並不是一條心,各據一方,彼此間明爭暗鬥不休,都想吞併對方,藉機擴大自己的兵馬與地盤。
文昌此去武威,可以從這方面著手,只要利用得當,也許就能在武威快速站穩腳跟,既而各個擊破,徐徐圖之。”
李利對賈詡所說的應對之策深以為然,“文和兄言之有理,多謝賜教!”
賈詡知道自己剛才所說的這些,只要李利留心打聽一下,或是派斥候打探一番,就能一清二楚。
為此,他反倒覺得自己有些配不上李利的一聲兄長,心生愧意。
微微思量之後,賈詡一咬牙一跺腳,開口說道:“文昌,為兄職責所在不能親自前去幫你,為此我好生慚愧。
這樣吧,我膝下有一犬子,名叫賈穆,現已chéng rén,無大才,但處理政務尚可。賢弟若是不棄,可讓他與你同行,順便也祭奠一下我賈家先祖,以敬孝道。”
李利聞言頓時身形一頓,微微詫異地道:“文和兄何須如此呀?令郎既已chéng rén,便當舉孝廉,以承襲兄長衣缽,入仕為官。
小弟此去涼州,前途未卜,兇險之極。萬一遇到不測,兄長豈不是要白髮人送黑髮人,痛失愛子!
兄長之厚誼,我心領了。除非令郎自己願意去武威,否則的話,我斷然不能讓令郎以身犯險。”
李利說這番話的時候,其實他已經想起後世史冊中記錄的賈詡子嗣情況。
賈詡方才所言還是有所保留,不過此舉也讓李利很感動。
據史冊記載,賈詡有三子,長子賈穆,次子賈訪,幼子賈璣;三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