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1部分

太史慈神情恍惚,並未答話,這時孫策代其答道:“確如盟主所說,子義早年曾在羈留數載,是以至今仍帶著幽州口音。”孫策捉摸不透李利的用意,只得據實回答。

李利微微頷首,語氣低緩的問道:“既然如此,太史將軍豈能不知塞外之人生性耿直,脾氣暴躁?何況我盟軍大營乃軍事重地,豈容不明身份之人隨意靠近,肆意衝撞?”

不久前,大營便被袁術偷襲劫營,而今太史將軍既有名刺路引卻不予示人,是何道理?莫不是藐視我盟軍諸侯及列位將領麼?”這一頂大帽子扣下來,儼然將整個江東軍置於盟軍的對立面,明著是說太史慈,實則直指孫策。

“盟主言重了!”孫策聞聲色變,連忙擺手闢謠,矢口否認道:“在下絕無輕視盟軍和諸位將軍之意。之前,孫某一再囑咐,命子義率先前來覲見盟主,而在下率軍隨後便到,惟恐有失禮數,觸犯盟主虎威。不承想,子義行事魯莽。暴躁易衝動,以致衝撞大營,這是孫某馭下無方,方有今日之事。事發突然,實為無心之失,還請盟主與諸位將軍明鑑!”

逼不得已之下,孫策只能把太史慈推出來擋災。把自己摘出來。否則,事態很嚴重,李利極有可能藉機發難,當眾為難他孫策。甚至煽動呂布等徐州將領。值此袁術未滅之際,卻調轉矛頭指向江東軍。須知袁術敗亡之後,在江淮地界上便只有他孫策一路諸侯了,倘若李利試圖雄踞江淮,那麼孫策和江東軍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李利的眼中釘、肉中刺,急欲除之而後快。

這裡面的利害關係,孫策和李利之間早已心知肚明。只是心照不宣罷了。是以孫策絕對不能讓李利抓住把柄,不能落人口實,更不能因為太史慈而讓李利藉機發難,既而揮師江東,將他和袁術一併剿滅。

因此形勢所逼之下。孫策只能一推三五六,把太史慈推出去。將自己摘出來。將事情全都推到太史慈身上,把自己洗的乾乾淨淨,惟有如此。他孫策才能脫身出來,不給李利藉機發難的機會,從而化解眼前危機。這是典型的捨車保帥,情非得已,為了顧全大局,不得不如此。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孫策願意放棄太史慈,而是避重就輕,暫緩圖之,眼下卻是顧不上太史慈了,只能讓他受些委屈。

形勢比人強,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啊!

面對李利如此咄咄逼人之勢,當下孫策沒有能力與之對抗,只能明哲保身,暫時妥協。除此別無選擇,如之奈何?

眼見近年來異軍突起的江東孫策,在李利面前竟被逼得如此狼狽,卑躬屈膝,唯唯諾諾,就差俯身下跪了。勒馬站在李利身後的呂布有些於心不忍,有心出面替孫策說句話,打個圓場,卻被陳宮死死地拽住後背衣襟,連連搖頭,示意他不要出面,不要插手眼前之事。

這時,郭嘉策馬上前,恭聲道:“主公,看來孫將軍確實不是有意冒犯,擅闖大營之事確是太史將軍一人所為。既然孫將軍無意冒犯,那麼此事便與他無關,如此便處置太史慈一人即可,不必深究。畢竟眼下壽春未破,袁術未滅,我盟軍內部理應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徹底剷除袁術才是重中之重。是以微臣建議,此事到此為止,懇請主公三思。”郭嘉出面圓場,寥寥幾句話,便將問題重心轉移到太史慈身上,把孫策及江東軍剝離出去。

李利聞言後不置可否,神情冷峻地看著孫策,遂將目光投到太史慈身上,沉聲道:“擅闖大營,傷我大將,罪在不赦。如不嚴懲,豈不讓世人恥笑我李利無能,令我西涼數十萬將士寒心!孫將軍意下如何?”剛才他還親切的直呼孫策字號,稱之為“伯符”,如今卻喚其官諱。稱呼上的轉變,表明了李利的態度,語氣低沉,不容孫策搪塞拒絕,迫使其正面答話。

“呃,這”孫策聞聲語塞,低著頭的臉龐極度扭曲,腮幫子鼓鼓的,儼然氣得咬牙切齒,怒不可遏。可是事已至此,面對如此強勢的李利,他孫策又能如何作答?儘管他近幾年來實力大漲,兵馬日趨強盛,已將江東四郡收入囊中,獨霸江東。可是他所擁有的這點地盤和數萬兵馬,在李利面前又算得了什麼呢?

三年前,婁底原決戰之時。李利便有雍、涼、並三州,並佔據長安三輔之地,兵馬之多不下於三十萬。現如今,李利兵不血刃的佔領幽州,平定遼東,而後相繼攻佔冀州常山國、中山國和渤海郡,並在中原腹地佔據南陽,出兵豫州,而今更是將觸角伸向揚州。

時至今日,大漢十三州之中近乎一半的州郡落在李利手裡,在天下所有諸侯中儼然一枝獨秀,一家獨大。而今,李利麾下兵馬早已超過五十萬,兵多將廣,糧草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