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切都源於公孫瓚與眾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公孫瓚本身就是一位諸侯霸主。曾經大霸一方。叱吒風雲,並且還是個沉迷於酒色、睚眥必報的生性暴戾之人。而今公孫瓚兵敗幽州,俯首稱臣,其官職俸祿堪比三公,在西涼軍中的官秩僅次於李利,與李傕、李暹等李氏嫡系族人的地位不相上下。這就意味著李利已經沒有多少功名利祿可以賞賜公孫瓚,無官可封,只能賞賜一些金銀財帛或美女。僅此而已。
正因如此,李利在最危急的時刻完全沒有想到公孫瓚會捨命相救。硬生生擋在他身後捱了關羽一刀,併為此搭上自身性命,當即氣絕身亡。直到公孫瓚伏在他的肩頭,噙著血說出生平最後一句話時,李利才知道自己的性命竟然是公孫瓚救的,自己欠了公孫瓚一條命。
而今公孫瓚已經死了,被關羽一刀斃命,差點被劈成兩半,連個囫圇屍首都沒有。是以李利這一刻抱著公孫瓚幾乎被劈成兩段的身軀,真真是痛心疾首,熱淚盈眶。他很後悔,後悔當初不該對公孫瓚心存懷疑,時刻提防著公孫瓚圖霸之心不死,有朝一日死灰復燃。李利很自責,自責自己對公孫瓚太過不近人情,兩年來他一直將公孫瓚帶在身邊,從幽州打到淮南,又從淮南轉戰河北,以至於公孫瓚已有兩年沒有見到妻妾和子女,長期忍受著妻兒分離之苦。
可是現在?當李利遭遇平生最大一次危機的時候,是公孫瓚縱身一撲,以自身血肉之軀替他受死,當場殞命。
這份恩情太大了,大的李利根本無法償還;太重了,重的讓李利窒息,痛心疾首。而這份恩情之所以如此之大、如此之重,是因為李利深切感受到公孫瓚對他猶如手足兄弟般的深情厚誼。是以當他遇到危險時,公孫瓚不顧自身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以生命為代價換取他李利的平安脫險。
而李利如此悲痛的另一個原因便是,自從公孫瓚率部歸降於他之後,一直盡心盡力,每逢戰事盡皆衝鋒在前,從不言苦、從不埋怨,近乎沒有請求過他任何事。此次鄴城之戰,正是公孫瓚第一個發現異常,並當眾說出來,希望能夠引起李利的重視。可惜的是李利根本沒把他的提醒放在心上,以至於釀成大禍之後方才後知後覺,才真正意識到公孫瓚的提醒有多麼重要。
倘若李利當時真正聽進去了,也許稍加思考之下就能發現潛在漳河水下的秘密,繼而識破曹操和袁紹二人的巨大陰謀。如此以來,斷然不會再有隨後的鄴城慘敗,以及今日的性命之危。
只可惜,世上沒有如果,一切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必定隱藏著各種各樣的必然原因。假如公孫瓚的提醒從郭嘉嘴裡說出來,亦或是李摯、桓飛、典韋和陳到等親信部將當面提出,那麼李利還會毫不在意嗎?其結果應該與此刻截然不同
正是因為這樣,公孫瓚的慘死讓李利格外悲痛,心中充滿悔恨與自責。以致這麼多年來他第一次當眾流淚,並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愧疚:“伯圭,我李利對不住你!”
眼見自家主公抱著公孫瓚的屍首悲傷落淚。還解下身上的戰袍包紮公孫瓚後背上的巨大傷口,桓飛和李摯二人暗暗自責之餘,深深為之動容。隨即他二人低聲吩咐親兵保護主公安全,不約而同地翻身上馬,一左一右圍攻關羽,儼然是斬殺關羽替公孫瓚報仇,亦為他們自己雪恥。
畢竟剛才那一幕實在是太嚇人了。
當關羽揮刀劈向李利後腦勺的一瞬間。李摯驚得差點從馬背上掉下來,而桓飛更是嚇得滿臉煞白,渾身驚顫。所幸。最危險的時候公孫瓚挺身而出,使得李利化險為夷,再次躲過生死大劫。
雖然李利此刻已經安然無恙,但是關羽究竟是如何靠近他的?
李利此時沉浸在悲傷之中自然無心追究。但桓飛和李摯二人卻很清楚關羽是如何接近自家主公的。因為關羽正是從他們二人駐守的防線溜進大軍中段。從而一步步靠近李利,而後出其不意地出手偷襲;若不是公孫瓚縱身一撲,關羽便得手了。
這對桓飛和李摯二人而言無疑是奇恥大辱。其實他們倆之前就注意到了關羽,因為關羽十分驍勇,眾多西涼鐵騎在他面前根本不堪一擊,大刀之下沒有一合之將,無人能擋。可惜的是桓飛和李摯二人並不認識關羽,是以他們雖然看出關羽武藝不凡。卻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從而讓關羽鑽了空子。得以靠近李利。萬幸的是李利毫髮無傷,萬一出現閃失,他二人有何面目活在世上,如何對軍中將領交代?
眼下李利已經脫險,桓飛和李摯二人終於知道這個身著黑衣、紅臉長髯且擅使大刀的傢伙,原來就是早年聲名大噪的虎牢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