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6部分

偶然也有必然。偶然之處在於,呂布帳下斥候疏忽大意,結果遭了袁軍算計,被袁軍悄無聲息地抹殺了。而必然之處在於,盟軍初到壽春城下,立足未穩,不熟悉地形,不管如何防禦都難免存在漏洞,這就給給袁軍留下可乘之機,從而被袁軍偷襲劫營。

僅以劫營而言,袁軍雖未攻破大營,但襲擾盟軍的目的卻達到了,算是比較成功的一次突襲。隨後的半路設伏也可圈可點。如果袁術不存僥倖心理的話,直接下令大軍攻擊,那麼伏擊戰無疑是又成功了。可惜的是,正是袁術傲慢的性格和沾沾自喜的心理。讓這場原本萬無一失的伏擊殲滅戰橫生枝節,從而將整個戰鬥引向未知的深淵。

機會往往只有一次,抓住這個機會,局勢便隨之改變。反之,失去這個機會,便意味著永遠喪失了翻身的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轉敗為勝了。

性格決定命運。在這場戰鬥中。袁術孤高傲慢的性格直接決定了整個戰役的勝負,真實再現了性格決定命運的真諦。

些許得意,些許傲慢,些許僥倖。隨之耽擱了些許時間。而時間直接決定著正在發生的一場戰役的勝負。

伏擊戰以袁軍志在必得的勝利姿態拉開序幕,最終卻以西涼鐵騎橫掃戰場而落下帷幕。究其原因,袁軍就敗在時間之上,或者說是時間差。早一刻或晚一刻,聽起來無關緊要,實際卻是勝敗攸關,一刻鐘就能決定戰鬥的成敗。

假如袁術片刻不曾猶豫。當機立斷下令射殺呂布與狼騎軍,那麼三輪萬箭齊發之下,狼騎軍的傷亡肯定不止四千人,或六千或八千,甚至於全軍覆沒。如果袁術毫不猶豫地滅掉呂布和狼騎軍。那麼隨後發生的一切便無從談起,整個戰局將隨之徹底改變。陷入衰敗之勢的袁術仍有東山再起、捲土重來的可能。

只可惜,這個世上沒有假如,沒有如果。只有當是時。既成事實便無法改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正是因為袁術誤以為吃定了呂布,試圖勸降呂布,可他卻以勝利者的姿態冷嘲熱諷挖苦呂布,結果適得其反,硬生生地把呂布逼得奮起反擊,並搶先一步發起進攻。正是這一鉅變,徹底改變了整個戰局,既為呂布和狼騎軍謀得一線生機,也讓袁術徹底失去了消滅呂布的最佳時機,繼而導致顛覆了整個戰局,以致袁軍最終落敗。而且是大敗,真正意義上的慘敗,敗得一塌糊塗,一敗塗地。

是役,當紀靈發現形勢不妙落荒而逃之際,公孫瓚、軻比能和馬岱率領四萬幽州鐵騎已然殺進倉惶收兵的袁軍當中。而典韋和成公英率領的三萬虎賁營鐵騎則從側面包抄,繞過正面戰場,直接由東邊曠野剿襲其後路。

當時,袁軍距離壽春城不過十二里,只要腳步稍快一點,小半個時辰無論如何都能趕回城池。可惜的是兩條腿的人終究跑不過四條腿的戰馬,搶先一步撤離戰場的袁軍將士尚未跑遠便被西涼鐵騎追上了。

隨即上演著一邊倒的屠殺。近十萬袁軍將士在曠野上倉皇奔命,七萬鐵騎穿插其間揮舞著屠刀,那場面實在是觸目驚心,慘不忍睹。

與此同時,奉命追擊袁術的典韋帶領三千鐵騎直接穿插到袁軍後方,本以為能夠堵住袁術,卻不料根本沒有看到袁術的蹤影。大失所望之下,典韋並不死心,仍然帶領鐵騎繼續追趕,幾乎與第一批撤退的袁軍將士同時抵達壽春城北門,隨即展開殊死搏殺。

一番廝殺之下,近三萬袁軍逃回城中,隨即城門關閉,以致試圖一鼓作氣殺進城內的典韋扼腕嘆息,大呼失策,若是他帳下兵馬再多些,定能一舉衝進城門,攻陷壽春。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徹底彌補了典韋的遺憾。恰恰是他率軍搶先趕到壽春城下,迫使守軍急忙關閉城門,結果卻將隨後趕來的數萬袁軍擋在城門之外。

於是,好不容易逃到城下的袁軍將士硬生生被典韋所部騎兵擋在城下,前無去路、後有追兵,至此袁軍將士徹底絕望了。求生無門之下,他們只能扔掉兵器,祈求西涼軍手下留情,主動請降。

就這樣,機緣巧合之下典韋無意間又立下大功。僅憑千餘戰騎便成功攔截了將近五萬袁軍將士,而這些袁軍遂成戰俘,悉數淪為降兵。這一戰果開創了西涼軍征戰以來,在正面戰場上俘獲敵軍數量的新紀錄,實為歷次大勝之後的戰俘之最。

夕陽西下,落日餘暉灑遍原野,渲染著最美的風景,釋放著最後的餘溫。

曠野大戰緩緩落下帷幕,追擊袁軍的西涼鐵騎相繼返回。取而代之的是,侯成和陳到率領五萬步軍趕到城下,接替戰騎,圍困壽春城。

這次圍困壽春的盟軍同樣採取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