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3部分

,強行壓制著西涼眾文武的晉升之路。

故此,當西涼軍粉碎中原諸侯聯盟的大舉討伐、取得司隸大勝之後,西涼眾文武與朝中百官之間的權勢鬥爭便隨之凸顯出來,矛盾日益激化。如此就使得長安城風聲鶴唳,時局詭異,暗流洶湧,不少西涼將領和文官們對此頗有微言,只是不敢在李利面前提起,敢怒不敢言而已。

這一點從李利封賞治下主要文臣武將的官秩中就能看出來,像李玄、賈詡、李儒、郭嘉和周瑜等一大批肱骨之臣,以及李暹、滕霄、典韋、桓飛、徐榮、波才和馬超等主要將領,他們全都是秩同九卿(俸祿),卻沒有實質的九卿或以上的實職,只能兼領京兆尹或州刺史之職。對此,他們都是李利的親信心腹,自然不會有什麼怨言,可他們被壓制不要緊,要緊的是他們轄下的一眾僚屬就沒有這種待遇了,官職和俸祿全都提不上去。如此一來,若說這些僚屬也沒有怨言,那無疑是自欺自人。

為官者,無論是兩袖清風還是光宗耀祖,都逃不出“名利”二字,不為財便為名,不為名則圖利。真正不求名不為利的官員不是沒有,卻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名利貫穿史冊,始終不曾改變,人性使然,前人如此,後人亦如是。

亂世之中,為官者更為現實,封妻廕子著有之,揚名天下者有之,博取榮華富貴者比比皆是,試圖改變命運者更是不在少數。因此,當李利位極人臣之時,跟隨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將自然也有自己的期許。然而朝中文武百官的存在擋住了他們的晉升之路,擋人前途不啻於生死大仇、不共戴天,這種矛盾無法調和,必然是魚死網破的殊死鬥爭。

身為西涼統帥,李利自然對此心知肚明,繼而費盡心機謀劃著解決之法。若是他連這一點都想不到,那他這個統帥也就做到頭了,早晚必將被人取而代之。

於是,不久之後天子和百官們逃離長安,試圖徹底擺脫李利的掌控,中興漢室,再建大漢帝國。天子和百官們剛一逃出牢籠,儘管李利嚴令西涼全境封鎖訊息,任何人不得洩露,可這個訊息還是在西涼眾文武中迅速流傳開來。是以,天子和百官前腳離開,緊接著就有很多西涼官員聯名上表勸進,向李利諫言改元開國、即位至尊;如果勸進成功,那麼西涼眾僚便立刻水漲船高,加官進爵之日就在眼前。

君臨天下的誘惑大不大。這是不言而喻的。當年董卓治下只有京兆三輔和司隸之地,便整天想著登基帝位、位及至尊,君臨天下。為此董卓搭上了自身性命,落個屍首異處的國賊之名,惡名昭著,被世人所唾棄。如今李利所擁有的地盤和實力數倍於昔日的董卓,乃實至名歸的天下第一諸侯,如此以來他就具備了君臨天下的實力,而且不會重蹈董卓之覆轍。由此可見。西涼眾多僚屬聯名勸進並非一時衝動,也不是無稽之談,而是順應時局。順水推舟,一舉成功的可能性極大。

隨著勸進的這股暗流越來越兇猛,李利麾下的親信將領和謀士卻愈發感到不安,天子劉協還沒死呢。就急著勸進。如此急功近利之舉絕非老成謀國之良策。故此,他們百感交集,深感時機尚未成熟,唯恐主公李利抵擋不住君臨天下的巨大誘惑,答應眾多僚屬聯名所請,公然改元開國、登基稱帝,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隨之他們派遣快馬前來陽平關大營,一封封親筆書信遞到周瑜、法正、趙雲、黃忠和馬超等人手裡。信中闡明厲害:如今天下局勢詭異莫測,誰敢率先稱王稱霸。必將淪為眾矢之的,群起而攻之,覆滅在即。為此,他們委託周瑜、法正和趙雲等親信將領勸告主公李利以大局為重,目前以維穩為重中之重,徐圖進取,夯實根基,切不可輕易進位,否則西涼大好局面就將毀於一旦。

之所以委託周瑜和法正勸諫,是因為聯名勸進的西涼官員大多是李玄、賈詡、李儒和郭嘉等人的帳下僚屬,這就致使他們不便親身前往陽平關大營面見李利。畢竟,這種壞人前途之事極遭人恨,如果讓這些僚屬知道是他們的頂頭上司壞了自己的晉升之路,日後還如何共事?

但是,由周瑜和法正等人勸諫則不會招人嫉恨,因為自古以來的勸進之路都有“三進三辭”之說。所以,周瑜和法正等人勸諫乃份內之事,情喇中,不算過分。

然而李利擲地有聲的表明態度,則一舉堵死了勸進官員的言路。自此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會有人再敢輕言勸進了。

小分割線

伴隨眾將相繼離去,帥帳內只剩下周瑜、法正、裴潛、李摯和李利五人。

起身走到堂下與周瑜等人坐在一起,李利臉上浮現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