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李暹命人迅速清理城中屍骸,務必趕在周瑜率軍到來之前將城中遍地屍骸清理乾淨,以免周瑜看到恍如地獄一般的安漢城之後,盛怒之下又要問斬張飛。
即便李暹已經及時補救,但是屠城之事根本隱瞞不住,終究還是暴露了。在剛剛結束的筵席上仍然有人當眾責問張飛為何下令屠城。此言一出,頓時引發軒然大波,隨之眾將領紛紛指責張飛。而張飛面對眾人的詰責卻十分不屑,並不認為自己有錯,聲稱他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防止有人逃跑出城,洩露大軍行蹤。
可惜的是,張飛的解釋根本站不住腳,缺乏說服力。畢竟六萬大軍已經進入巴郡多日,這麼多人馬即使可以暫時隱匿行蹤,卻決計不能長久,根本逃不過敵軍的斥候和耳目眼線,因此東路軍的行蹤早已暴露。
所以,眾將都明白,出身屠戶的張飛秉性暴戾,嗜血兇殘。再加上他之前長期被軟禁,極度壓抑,使得他愈發暴戾,此番他好不容易領軍出征,自然是兇性大發,肆意殺戮,由此釀成了屠城慘劇。
筵席之後的議事,其實就是為了處理張飛。
本來李暹還擔心周瑜勃然大怒之下必然要將張飛問斬,孰料周瑜並未深究,只是輕貓淡寫地說了一句:“張飛下令屠城之事在我西涼軍中尚屬首例,隨軍主簿將此事記錄在案,隨後呈報於主公,請主公決斷。在主公軍令到來之前,此事不必再議。”
ps:衷心感謝:書友“簡單”、“憂鬱8888”、“雄心壯志”書友的月票支援,多謝!
第142章 揚刀立威
“都督為何如此輕易地放過張飛,何不對其予以嚴懲?”
後院內堂上,李暹和周瑜相對而坐,呂蒙站在一旁,側耳旁聽。{藉著伸手給周瑜倒茶之際,李暹再次提起剛剛大堂上的事,乍聽他似乎是很好奇,實則為了試探周瑜的口風,從而捉摸周瑜的心意。
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周瑜對張飛的態度轉變如此之大,以致於張飛犯下大錯竟然免於懲處?
周瑜方才所為與之前的態度大相徑庭,儼然判若兩人。
若是以往,李暹絕對不會坐視張飛被周瑜問罪,因為他很清楚自家兄長李利對張飛頗為器重,原本張飛被俘之後就應處決的,關鍵時刻卻被李利出手救下。正因如此,愛屋及烏之下,李暹才會對張飛另眼相待,如今更是將張飛收入帳下,成為雄鷹衛營第一戰將。
但是此次屠城之事非比尋常,實為西涼軍組建至今的第一次屠城事件,事關重大,李暹也不敢自作主張,更不敢貿然替張飛出頭。因此他率軍趕到後立即命人掩埋屍骸,多少替張飛做一些事情,略盡心意,也算是不枉彼此結識一場。
然而,一旦周瑜果真降罪下來,真正決定嚴懲張飛、以儆效尤的話,這次李暹是不會替張飛出頭的。這是因為張飛擅殺安漢城三萬餘人的罪責實在是太大了,大到李暹也不能干涉,說是無能為力亦不為過。
而李暹之所以不插手此事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很瞭解自家兄長的脾氣。深知李利雖然久經沙場、殺戮無數,卻從不枉殺手無寸鐵的婦孺老人,更不會下令屠殺平民百姓。
這一點。毋庸置疑。縱觀李利領軍征戰的屢次大戰,不管戰局如何艱難,形勢如何嚴峻,李利從未下達過屠城命令,從未枉殺過一個百姓。從他執掌西涼軍的那一刻起,至今已整整八個年頭,征戰之中從未下達屠城令。即便是對異族蠻夷,也沒有趕盡殺絕。
是以張飛此次算是開先河,打破了西涼軍中沒有屠城令的歷史。倘若張飛最終免於處罰的話。此例一開,日後難免再次出現統兵將領一怒之下悍然屠城之事,其後果極其嚴重,影響深遠。
對於這種關乎重大決策的事件。李暹不會擅自參與。更不會干預決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執行兄長李利的命令,令行禁止,堅決擁護李利下達的所有政令和軍令,傾盡全力維護李利的威信。這是李暹最堅定的信念,誰也無法令其動搖半分。
這是因為在李暹心裡,李利既是他的兄長,又是父親。儘管他和李利兄弟二人是李傕一手撫養長大的。但是真正對他最好、最關心他的人還是兄長李利,因此李暹對李利有著情深似海的深厚感情。亦兄亦父,或者說是長兄為父。
所以,剛才周瑜輕易地放過張飛,讓李暹深感驚訝。所幸周瑜的最終決斷與他心中所想不謀而合,這種關乎全軍的大事必須交由自家兄長決斷,其他人都不能擅自做主,包括他李暹和周瑜在內。
就在李暹暗自忖度之際,周瑜隨手端起茶盅,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