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孫策講述諸侯議事的內容後,程普、黃蓋和韓當三人眉頭緊鎖,一臉愁容,眉宇間充斥著深深的憂慮。
少頃,程普一籌莫展的低聲道:“如此說來。我等豈不是還要繼續留在盟軍大營,無法脫身?”
話音未落,黃蓋怒聲道:“此時脫身。談何容易?更何況,李賊言而無信,背信棄義,實乃天底下最無恥、最卑鄙的無信小人!
早在東垣城之戰時。李賊就說過今冬第一場雪降臨之時就是賜給主公敕封詔書之日。現如今三個月都過去了。先後下了五場大雪,馬上就到年底了,還不見敕封詔書的影子。若是沒有敕封詔書,我等即便能夠脫離盟軍又有什麼用,又能有何作為,依然是沒有立腳之地,除了依附袁術之外別無它途!”
說到這兒,黃蓋氣得吹鬍子瞪眼。氣不打一處來,破口大罵道:“先前我等都以為李賊位居朝廷大將軍。威名赫赫、素有信義,一言九鼎、言出必行,絕不會食言而肥。而今看來,我等都看走眼了。李賊枉為驃騎大將軍,道貌岸然、沽名釣譽,浪得虛名;實際上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陰險小人,說話還不如放屁,言而無信,實在令人不恥!”
“呃!”看到黃蓋如此激憤,程普和韓當二人大為驚詫,但隨之也與黃蓋一樣義憤填膺,怒不可遏。
誠然,黃蓋這番話雖然很難聽,罵得李利狗血淋頭,卻也是事實。
截止現在,他們都沒有見到李利派人秘密送來敕封孫策的詔書,這就說明李利確實是食言了,自己等人都被他矇騙了。沒有敕封詔書在手,他們這些人又能有什麼作為呢?
儘管天下各個州郡如今都已割據自立,根本沒把天子放在眼裡;但是,這裡面也不乏仍然忠心大漢的官員和士族,而且不在少數。尤其是頗為富庶的江南揚州一帶,士族、豪強們骨子裡十分看重聲譽和名望,相信正統,惟有敕封詔書在手,才能獲得他們的認可和攘助。
如果孫堅在世,縱然沒有天子詔書,也能得到一部分江東士族和門閥的支援,繼而在江東站穩腳跟。因為孫堅有足夠的聲望與威名,足以令相當一部分豪強和士族為之折服,從而甘願資助孫堅成就一番大業。相對而言,雖然孫策也是出身江東,而且還是孫堅的長子;但可惜的是,孫策太過年少,威名不顯、聲望不夠,很多江東士族和門閥豪強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更加不會資助他立足江東、成就大事。
因此,在很多強勢諸侯眼裡一文不值的敕封詔書,對於孫策而言卻是至關重要,能不能成就一番功名大業、能否立足江東,就在這一紙詔書之上。只要詔書在手,孫策就能名正言順地脫離袁術,率部前往江東上任,而不會遭人詬病,更不會被人視作背主謀逆的無信小人。與此同時,江東士族和豪強們看到孫策的敕封詔書後,即使不願意攘助孫策,也不會公然抵制孫策立足江東。只有這樣,孫策才能留在江東,隨後徐徐圖之,既而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對於敕封詔書的重要性,程普、黃蓋等人之前並未真正認識到它的份量,甚至認為詔書不過是一小卷龍紋錦帛而已,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直到佔據徐州的劉備親率五萬大軍不請自來、主動加入盟軍,並且還為盟軍提供十幾萬石糧草,幫助盟軍度過糧草危機之後,程普等人方才真正認識到天子詔書的重要性,真正見識到被他們所鄙夷的一紙詔書竟有如此強大的威力。
劉備為何而來?起初各路諸侯都不知曉原委,惟有袁紹和曹操二人心知肚明。但是,隨著劉備自願獻出十幾萬石糧草提供給盟軍之後,各鎮諸侯都知道了他的真實目的。原來,劉備如此慷慨解囊攘助盟軍並不是為了打敗李利及其麾下的西涼軍,而是為了討要一份敕封他徐州牧的天子詔書。或許劉備還有其它不為人知的意圖,但敕封詔書無疑是重中之重,其它意圖都在其次。
有對比才能體現天子詔書的份量,劉備出兵出糧前來會盟,無形中讓程普等人重新認識天子詔書的巨大魔力,從而暗自慶幸不已。因為他們的“少主公”孫策已經得到李利親口許諾,天子詔書不日便可送來,屆時孫策就可以率部脫離盟軍,率部返回江東大展宏圖了。
只可惜,想法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大戰至今將近五個月了,盟軍除了在河東戰場上進展順利,渡河之後便一直處於下風。函谷關久攻不下,盟軍連續損兵折將,再加上糧草大營被劫,這對於諸侯盟軍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禍不單行。連番受挫之下,不知不覺中勝利已經與盟軍漸行漸遠,局勢十分不利,處境堪憂。
眼見於此,程普、黃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