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快馬出現在峽谷口眾人的視線當中,而李利一眼就認出來人胯下那匹鬃毛黑亮的烏騅馬,這是當年他斬殺李堪奪來的寶馬,隨後送給滕霄。
“罪將拜見主公!”策馬奔至李利身前,滕霄飛身下馬,跪拜道。
李利神情肅然地看著滕霄隻身單騎而來,眉頭微皺,卻沒有發怒。隨即他語氣溫和地說道:“起身吧,這次你沒有做錯,不必請罪。正如你所說,你是安邑主將,留到最後一個撤離,這本身沒有錯。但是,你違抗我的軍令,就是大錯。念你初犯,且盡忠職守,此次不予追究。不過僅此一次,下不為例,若是再犯,兩罪並罰,嚴懲不貸!”
“謝主公寬宥,末將無以為報,甘效死命!”滕霄起身後神情激動地恭聲道。
“行了,你能活著回來就好,以後要你效命的事情多得是!”李利微微頷首,當即大手一揮,令道:“出發,連夜趕回函谷、、、、、、”
“報!”就在李利下令出發之際,身後峽谷之內突然傳來斥候的急報聲。
不多時,斥候飛馬疾奔來到李利面前,一邊下馬一邊急聲道:“稟主公,半個時辰前,山澗南面谷口處突然出現一支身份不明的兵馬,隨之潛伏下來,沒有打出旗號,行跡十分可疑!”
第649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一)
“啊?”
郭嘉聞聲色變,驚呼道:“南面谷口外就是通往函谷關的官道,這些人如何跑到我前面去了?”
李利劍眉緊蹙,雙眸微眯看向峽谷南面,那是飛雲渡的出口方向。
整個山澗蜿蜒延伸,全長大約十七里,而繞路而行卻有四十餘里,故而李利此行選擇這條捷徑,抄近路前往函谷關。
如果渡河之後片刻不停留的話,李利一行兩萬餘人馬此刻已經走出山澗,正在趕往函谷關的途中。那麼此刻出現在南面山澗的形跡可疑的不明人馬,非但不會暴露行蹤,還會出現在李利一行人馬身後,繼而尾隨其後前往函谷關。
豈料天意難測。
滕霄及其手下五百名親兵沒有與李利等人一起上船渡河,執意留在北岸殿後,耽誤半個時辰,一來一回延誤一個時辰,而後姍姍來遲。由此使得李利率領兩萬多兵馬一直滯留在飛雲渡北面入口,從傍晚拖到天黑,遲遲不曾進入山澗,只是派遣斥候先行探路。沒想到,斥候還真有意外發現,一股不明身份的兵馬竟然突兀地出現在李利一行人馬前面,恰好雙方一南一北堵住飛雲渡山澗兩端。
這可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黃河南岸是李利治下轄地,至少到此刻為止,還沒有落入諸侯盟軍的手裡。境內所有兵馬,不管是郡府兵也好,還是主力戰營也罷,全都是李利麾下的兵士。作為大軍統帥,任何一支兵馬調動都必須經過他的首肯才能出動,而眼前山澗南面的這支卻極為怪異,突然出現在函谷關外五十里的官道旁邊,而且還是夜間來此。不但不走官道,反而潛伏在官道北邊的山澗之中。
李利十分篤定,這支兵馬絕對不是奉命前來接應自己的。因為他此前根本沒有下達過接應命令。
既然這樣,那這股兵馬又是從何而來。意欲何為呢?
一念至此,李利突然想到有可能是自己麾下某個將領圖謀不軌,得知自己的行蹤後,提前率領部曲趕到飛雲渡南面山谷口設伏,想將自己置於死地。可是他心裡暗暗將駐守函谷關的主要將領悉數梳理一遍,發現真正有權力調動大軍出關的將領並不多,而且都是自己非常信任的親信將領。非親信將領即使手中有兵馬,也沒有資格調兵出關。因為函谷關守關主將是高順,除了桓飛、徐榮、賈詡、李玄和金牯等有限的幾個人有權臨時調動兵馬之外,其他人無權擅自調動一兵一卒。即便這些人抗擅自調兵,高順也不會開關放行。
既是如此,那山澗南端的這股兵馬又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世事之奇,莫過於此。
沉思片刻後,李利招手示意斥候上前。沉聲道:“你剛才說這股兵馬沒有打出旗號,行跡鬼祟,十分可疑。那你有沒有看清楚他們究竟有多少人馬,穿的又是哪種鎧甲,有沒有可能是我軍出關前來接應的兵馬?”
“呃!”斥候聞聲驚愕。既而急聲道:“主公恕罪,末將帶領五十名斥候前去探路時,發現對方同樣撒出斥候警戒,而且人數不少,足有千餘名斥候,因此我等生怕暴露行蹤,沒敢靠近探察。不過對方兵馬不少,依次撒開,足足佔據著四里山澗,而且南端谷口地勢相對開闊,四里長的山澗中足可潛伏四五萬兵馬。還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