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7部分

周瑜是這樣,早先的李玄、賈詡、李儒和郭嘉等人同樣也是如此。

這些不為人知的隱秘,除了當事人之外,外人根本無從得知,甚至連一點端倪都看不出來。

為此,很多朝中老臣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為何李利年紀輕輕卻能駕馭偌大的西涼軍團,並讓李玄、賈詡、郭嘉和周瑜等當世人傑,為之死心塌地的效忠;即使受到不公平對待,仍舊不改初衷。可他們萬萬想不到,李利早已在潛移默化中將麾下文臣武將折服。

除了他們,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李利對麾下一眾文武擁有獨特的馭下之術,使其投效於自己麾下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真正折服其心才是最關鍵的一步。

這是人性使然,沒有人天生就甘願屈居人下,只有真正折服其心之人才能成為具有強大掌控力的上位者。

相對於心思縝密的文士而言,武將們則要簡單得多。因為李利本身久經沙場,身經百戰,不僅武藝高強,且智謀如海,戰績彪炳,百戰不殆。而武將們生性豪邁,愛憎分明,對於他們而言,能跟隨一位文韜武略、知人善任,且處事公允的主公,實為人生一大幸事。

更何況。武威軍是李利親手組建起來的,麾下一眾戰將都是親信嫡系將領,也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統兵大將。長安之戰中確如有心人所言。武威軍兼併了原來的西涼軍,全軍打散混編其實就是為了便於武威軍徹底將原西涼軍一口吞下,有利於李利掌控全軍。是以,當時很多西涼舊將都被編入郡府兵之中,還有些將領被派往邊疆戎守;而武威軍將領則悉數成為各個主力戰營的將領,鮮有外放戍邊者。只不過,這種事可做不可說。三年來李利守口如瓶從未正面回應過這種說法,時至今日他依然不會承認。不過,也沒人再敢向他詢問。

正是由於李利對軍隊有著絕對的掌控力。是以,今日帥府議事最先宣讀的便是對麾下武將的封賞。這麼做並非厚此薄彼,而是為了給文官們一點思考的時間。讓他們趁著這點時間轉換思維,端正態度。知道自己往後應該做什麼。哪些事情絕對不能沾不能碰,更不能做,否則便是違背主公李利的意願,後果很嚴重。

對待武將,李利一貫採取恩威並施的馭下之術。而對於文官,他則是一邊以禮相待一邊敲打,待其徹底明白過來後,再施以恩威收服其心。而後委以重任。

因此,一直以來李利都喜歡將自己看重的文士或武將先留在身邊近距離觀察。也便於文士武將們對他加深瞭解,最好是彼此信任,而後再行安排職務。這便是所謂的百聞不如一見,不管這些人曾在歷史上多麼有名,李利都要親自觀察一番,而後做出自己的判斷。不過,真正能夠進入他的視線的文士並不多,然則每一個從他身邊走出去的文官或武將都會得到重用,繼而成為各營主將或封疆大吏。

這便是年齡優勢的最佳體現。李利前世並沒有身居高位,僅是一個領兵的中級將領而已,但他對權勢的領悟和對人性的琢磨卻頗有心得。曾經對他影響最大的一位帝王便是康熙皇帝,這是一位統治天下長達六十餘年的千古一帝,而他一生用人馭人之術無疑是極為成功的,所選用的文臣武將幾乎全是來自他身邊的人,知人善任,大膽放權,為後來兩百年的王朝打下堅實基礎,夯實了一個王朝的根基。

時空輪轉,曾經熟悉的歷史變成未來,而李利腦海裡的記憶卻隨著地位的不斷攀升而愈發清晰起來。世間沒有人生而知之,但隨著時局變化和對現實狀況的深刻解讀,很多人和事都是一脈相承的,是完全可以借鑑的,其中有著必然的聯絡。是以,李利有著充裕的時間一步步朝著自己預定的目標前行,將自己腦海中儲存的記憶與實際相印證,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馭人之術,成就完全屬於自己的帝王之道。

是故,一直以來李利與麾下文武相處的十分愉快,熟諳帝王之術,能夠嫻熟地駕馭麾下文臣武將,始終牢牢掌控著整個局勢。然而,他麾下的一眾文武卻無人能夠完全摸透他的心思,很多決策都無跡可尋,讓眾人無從揣摩。休養生息之策是這樣,此番軍政大變革同樣如此,事先沒有徵兆,不漏半點風聲,直到頒佈之時才徹底揭開謎底。以至於,堂下眾人既感突兀,又覺得實屬必然,古來聖賢治世均是如此。

“奉天承運”

看到堂下眾人的目光漸漸恢復清明之時,李利擺手示意李儒宣讀對文官的封賞詔書。

隨即,經過長達半個時辰的沉澱和醞釀之後,李儒再次從帥案上拿起早已備好的天子詔書,大聲宣讀道:“秉承主公之意,經天子應允,敕封尚書令李玄為相府長史,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