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歡�桓隼��2133 年的政治制度已經就此完結了。這一切都是在統治階級內部發生的,那麼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又怎樣呢?晚清的維新施政通常都是士紳領導的,需要從人民身上多徵稅款,所以維新往往是不得人心的。革命到來時,是由維新派士紳和新軍人領導的,他們共同成立了各省政府來維持秩序。社會正在發生變革,但主要仍限於統治階層內部。
第09章 國民黨的興起
1912 年君主制的結束,在世界上這個最古老的國家裡標誌著一個關於權力和中央政權的漫長危機的開始。雖然從理論上講,中國君主制並不完全是神權政治,但“天子”曾經無疑地位於萬民之上。因此,1911 年革命的意義在於消極方面的成就——消滅了君主制。它所消滅的不只是歐洲式民族國家的君主制,而是普天之下“天子”式的君主制。中國政治生活中,年深月久的中心人物之所以能被拋棄,是因為民族主義已經抬頭,提出了以中國的國家、文化和人民作為新的效忠物件。但這新的民族主義尚未在制度上表現出來。
探索新秩序
天子一旦從人們心目中消失,中國的政治生活無可避免地亂了套,因為這時國家元首,在行使其最終大權時,沒有獲得通常那種思想意識上的公認權威。由一個朝代所體現出現的統治權,比剛宣稱的人民的統治權更為具體和明確得多,特別是因為當時還沒有什麼選舉過程來把權力的某種形式賦予人民。在沒有王位承襲或政黨選舉的情況下,一個政府怎麼能夠算是合法的呢?正當民族主義在理論上獲得勝利的時候,中華民國在事實上深受中央政權衰微之苦,而中國現代的愛國志士除了繼續處於不平衡條約下難以忍受的次殖民地位外,還進一步蒙受了政治動亂的屈辱。
1911 年以後的10 年間,國外有兩件事對中國產生了特別大的影響。第一件事是帝國主義列強忙於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中國工業得到喘息時間,可以相對地擺脫外商競爭的壓力而得到發展。第二件事是世界大戰給日本的政治侵略以可乘之機。日本於1914 年把德國人趕出山東後,在1915 年向中國提出臭名遠揚的二十一條。這種以武力威脅為後盾的無恥外交手段,鞏固了日本在山東和東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國變為日本的一個保護國。在這過程中,它反而把中國的民族意識激發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代議民主制的垮臺。1912 年的臨時總統袁世凱,曾是前清政府維新派的一個領袖。他是個強有力的行政首腦,周圍有一套得力的行政班子,但他不容易從新近自主的各省政府取得稅收。同時,在一年多的時間內,他必須對付那個被歐內斯特? 揚貼切地稱之為“自由主義共和國”的這個新型制度,它包含一個由選舉產生的國會和一個內閣,這些機構將仿照西方民主國家的方式來代表人民。但這些新制度在中國政治實踐中很少甚或沒有基礎。
例如,政黨這個概念就同皇帝專權這個傳統相違背。皇帝壟斷政治機構,透過他的一批官員進行統治,而反對派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須成為秘密會社。以政黨綱領作為組成集團的原則,這不只是用以代替個人領導的一件新事物,甚至內閣向國會負責這種思想本身也是反常的東西,因為按儒家傳統內閣部長們同時還認為他們有效忠於國家元首的基本責任。各省那些老派的地主利益代表者,並不習慣於參與解決國家大政問題,而通商口岸的新興商業勢力又不夠強大,不能成為他們那個社會的主導力量。真正有現代理想的革命者人數太少,在中國的公共政治生活中只是一種稀薄的發酵劑。袁不信西方的自由主義模式,他當了總統後逐步加強他的地位而走向獨裁。他把自己人塞進內閣,不顧憲法精神,攻擊新成立的國民黨。國民黨是由一個聰明能幹的年輕湖南人宋教仁從革命的同盟會和其他團體中組織產生的,是一個公開進行競選活動的政黨。在公民投票權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國民黨候選人在1913 年2 月中國首次而且是惟一的一次全國選舉中獲勝。宋在動員華中地區士紳支援國民黨的競選活動中,顯露出了大有前途的政治領導才能,以致袁立即下手將他暗殺。這表明了一個原理(統治者是高踞於法律之上的)和一個策略(遏制對手的最好辦法是消滅他們的領袖),它們從此以後一直扼殺了中國的政治民主。宋的遭受謀殺激起了1913 年南方各省反袁的“二次革命”,但袁在外國勢力的支援下,用武力把它鎮壓下去了。
袁終於完全解散了國會,從軍事上控制了主要省份,並以中國不可或缺的鐵腕人物身份獲得外國列強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