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的方便,一邊繼續譴責英國的帝國主義行徑。“非正式帝國”這個概念當然只是個不完全的概念,它表明了一個外國能夠控制當地局勢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部的那種不徹底性質。然而,英國在東亞操辦的一套不平等條約體系使外國人成為同當地統治階級並起並坐的特權階級,當然就具有帝國的一些特徵。這套體系靠外國在當地的海軍兵力和炮艇外交來維持。敲開日本門戶的,是在北非海岸進行炮艇外交而一舉成名的艦隊司令佩裡,這件事實不過證明了這樣的規律:美國人是非正式英帝國的小夥伴,但在英國的擴張過程中有時也能起帶頭作用。
這個英美關係起初是很不平等的。英國是勢力遍佈全球的更大更強的國家。美國在南北戰爭後忙於發展國內經濟,在對華貿易中只處於極其次要的地位,它在東亞海域的海軍力量也仍然同樣是微小的。因此美國人分享了非正式帝國的收益而不必親身體驗使用武力的費力工作。英國外交當局必須學會如何作出困難的決定,怎樣估計後果,並在其後承擔的這一切。例如,當清廷在1860年扣留帶著停戰旗的英國主要和談使者巴夏禮時,額爾金勳爵感到必須對清政府進行報復而不傷害中國人民。他的解決辦法是下令焚燬北京城外的圓明園。這只是英帝國每天必須作出的幾千項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