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命令解縉和姚廣孝二人主持編撰,初名《文獻大成》,前後歷時六年,共有2169名大儒及學士共同完成,計有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0;095冊,全書字數約3億7千萬字,所有字型都是採用統一的館閣體手工抄寫,現存嘉靖副本書法較為瘦長,類似於歐體。
一冊完整的《永樂大典》,高50。3厘米,寬30厘米,用明代營造尺來量,應該是高一尺五寸六分,寬九寸三分。開本宏大,很有皇家的威儀和氣魄。每冊《大典》約有50葉(頁)左右,主要都是二卷一冊的,也有一卷一冊或三卷一冊的。書葉採用雪白、厚實的樹皮紙,翻開書發出淡淡書香,十分講究和美觀。
《永樂大典》的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所謂書衣也就是現代所說的封面,最外面有一層黃(皇)絹連腦包過,格外莊重。這種方式很像現代書籍的裝幀形式叫做“包背裝”,是元朝和明朝前期書籍裝幀普遍採用的方式。包背裝書籍應該是立著插在書架上,不像後來的線裝書是躺在架子上的。書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一個長方形的書籤,框內題“永樂大典”四字,字下方還有雙行小字,說明這冊書的卷數。書衣正面的右上方還黏有一個框,裡面用墨筆題寫這一冊所屬的韻目,又低一字註明這一冊是該韻目的第幾冊,檢索起來非常方便。
翻開《永樂大典》書衣,就是卷端,也就是正文的第一葉(頁)。可以看到,整部《大典》都是用朱、墨筆寫成的。硃筆主要用來繪製邊欄界行,書寫引用書籍的著者和書名;墨筆用來書寫題名、卷數、韻目、書籍正文並繪製圖畫;圈點則是用內空外圓的蘆、竹、骨或玉製筆管蘸上硃砂印泥戳上的。整體看起來端莊美觀,朱墨燦然。
《大典》的邊欄四周都繪成雙邊,“朱絲欄”把每半葉隔成八行,版心間上、下各有一條粗粗的“象鼻”,中間還有一個“魚尾”,“魚尾”上方記載書名和卷數,下方記載葉數。行格的筆畫粗細均勻,畫得一絲不苟。
整部書所有的邊欄界行都是手工繪製,圖畫全部採用白描手法,描繪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態逼真,十分精緻,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精品,全世界都難得一見。
永樂正本大概被李自成燒燬了,目前在全世界都已知嘉靖副本的只剩下800卷400冊,其他的基本都被韃子給敗掉了,或偷或賣,還有的被八國聯軍給燒掉了,也有不少毀於60年代的大浩劫中,當然現在肯定還有一定數量的藏於民間。
這部類書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比《大英百科全書》早了370年,內容更是比後世幾百年乾隆小兒編撰的閹割版《四庫全書》豐富無數倍。
不得不說,朱棣是一個胸懷大志的皇帝,不僅是天子戍邊,而且大力發展了中國文化,不愧是一代明君,絕非被後世所汙衊的那樣。
說到這部書,還不得不說解縉和姚廣孝二人,解縉乃是民初第一才子,而姚廣孝更是了不得的一個和尚,朱棣反對無能而懦弱的朱允炆,正是因為此人當軍師鼓動起來,並且在征討朱允炆時起了關鍵作用,只是他無意於仕途,始終以和尚自居,不得不說是一個奇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書,到頭來卻只剩下了400冊,而李墨白看到這5冊嘉靖副本又如何能不吃驚,不吃驚就不是李墨白了。
就在李墨白看著5冊孤本發呆的時候,張群來走了過來,拍了拍李墨白肩膀道,“墨白,貴賓室還有幾幅畫,有沒有興趣去看看?”
“哦,算了,給我把這幾冊書拿出來看看吧。”李墨白想也沒有想地說道,西洋油畫在珍貴,又如何能比得上這幾冊書在李墨白心中的地位。
再說就算是達芬奇、提香、拉斐爾、波提切利又如何,他們雖說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但是從油畫的發展而言,他們的方法早過時了,也就是說不流行了,而這幾冊書卻是無價的,完全就是國寶。
“成,待會兒你又是時間去看看,是當代藝術的精品,不是老古董。”張群知道李墨白已經被這幾冊孤本給吸引了,便笑著說道,一邊叫來工作人員給李墨白取出這幾冊書。
李墨白看到書取出來了,也沒有搭理張群,兀自看了起來,首先自是鑑定真偽,整體儲存的不算太壞,沒有汙漬,不過李墨白知道這是修繕過,手法倒也算合格。
再看內容的時候,發現第一冊是老子的《道德經》,採用自西漢河上公的注本,李墨白不由有些意外,卻是有些和常見的曹魏王弼注本有些不同;再看另外幾冊發現是西漢京房所注《周易》注本,李墨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