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種忍耐式發展,只是空中樓閣

20世紀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民國政府曾有一段所謂1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這10年,甚至被稱為黃金10年。

國民政府以最大的耐心,忍耐佔據中國東北的日本,進行經濟建設。但事實表明,在日本陳兵於中國的國土之上,虎視眈眈中國更大的領土和利益的情況下,這種忍耐式發展,類似空中樓閣——建設得越豪華,後來的破壞就顯得越悲慘。

從成立〃滿洲國〃到〃七·七事變〃之前,日本對中國的華北進行了數年的蠶食和滲透。尤其在1935年到1937年初兩年間,日本將目標定位〃華北自治〃,也就是消除中國政府對華北的影響和控制。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在〃七·七事變〃前的10年,對日政策基本上以妥協為主,給中國帶來屈辱但是卻在發展的10年。這10年,蔣介石透過一場場的內戰,統一了軍閥勢力,在黨內鬥爭中有驚無險,並集中精力打擊了共產主義力量。

這些成就,或許可以解釋蔣介石為何選擇〃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政外交政策。

一些後來披露的史料證明,蔣介石對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形勢是有清晰認識的。

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10天后,蔣介石就在(1931年10月7日)日記中這樣分析當時形勢:

〃此次對日作戰,其關係不在戰鬥之勝負,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長,與夫國家人格之存亡也。餘固深知我國民固有之勇氣與決心早已喪失殆盡,徒憑一時之興奮,不具長期之堅持,非惟於國無益,而且反速其亡。默察熟慮,無可恃也。而餘所恃者在我一己之良心與人格,以及革命精神與主義而已。是故餘志已決,如果倭寇逼我政府至於絕境,迫我民族至無獨立生存之餘地,則成敗利鈍自不暇顧,只有挺然奮起,與之決一死戰,恃我一己之犧牲,以表示我國家之人格,以發揚民族之精神。〃

這段文字表明,之所以採取忍辱負重不抵抗的政策,蔣介石自認為他完全是出於現實的考慮。他深知倉促應戰,只有自取敗亡。

屈辱的《塘沽協定》簽訂之後,蔣介石又在日記(1933年6月3日)中這樣寫道:〃我屈則國伸,我伸則國屈。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但求於中國有益,於心無愧而已。〃

《塘沽協定》是一個屈辱求和的賣國條約,但在客觀上,確實避開了與日本立即展開全面戰爭的危險。有觀點認為,這一協定將日本全面侵華的計劃延緩、推遲了四年,為中國贏得了一定的準備時間。在當時背景下,一些知名知識分子,包括胡適在內,對國民政府的委曲求全是贊成的。

〃七?七事變〃,忍辱建國的喪

但是蔣介石畢竟是一個抵抗派,並從一開始就認定,對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而且中國最終必勝。

在蔣介石看來,中日之間必將全面開仗,但是開戰越晚越好,中國需要發展。

那麼當時的中國取得了什麼樣的發展呢?

總結看來,一是進行了幣制改革。

1935年,國民政府採納英國經濟學家李滋羅斯的建議,實行法幣政策。也就是,政府宣佈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以及後來成立的農業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強制流通。法幣發行後,政府逐步收回銀元和其他銀行發行的鈔票。大量的白銀成為政府的外匯儲備。

法幣政策,成為中國貨幣制度的一項重要變革。中國的貨幣從此擺脫了國際銀價變動的影響,實現了幣值相對穩定。幣值穩定對於農業、外貿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經濟實力迅猛發展,為國民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財源,緩解了長期困擾國民政府的財政危機,為以後的全面抗戰提供了重要的軍費支援。

二是奠定了抗戰時期的工業基礎。

1932年11月,國民政府成立了國防設計委員會,謀劃以〃國防為中心之建設事業〃。經過為期2年的對全國資源和工業情況的調查,該委員會提出了《重工業建設計劃》、《糧食儲存一統制計劃》等一系列計劃,謀劃國民政府戰時經濟動員和經濟統制的總設想。

1935年4月,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併,改稱為資源委員會,隸屬於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隨後主導了國防重工業建設,其首要任務就是創辦與國防有關的工礦企業。

1936年3月,資源委員會擬定了重工業發展建設計劃,預定3年內在湘鄂贛等省份建設與國防需要直接相關的重工業和礦業